中研院4實驗室分工做疫苗,四月開始動物實驗!顯微鏡下的病毒真面目竟然長這樣

2020-03-29 09:30

? 人氣

應對武漢肺炎危機,全球加速投入疫苗研發,與時間賽跑。(AP)

應對武漢肺炎危機,全球加速投入疫苗研發,與時間賽跑。(AP)

中研院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現況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全球延燒,在疫情爆發當下,最急切的是找到檢驗試劑和有效藥物,但長期來說,疫苗才是完勝新興傳染病的解方。尤其新冠肺炎 (COVID-19) 可能流感化,疫苗在未來防疫工作上愈形重要。中研院內數間實驗室正分頭並進,與詭詐多變的病毒搶時間。但,到底還要多久才有疫苗可用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長聘副研究員說明:中研院內已有候選疫苗,4 月將進入動物實驗,但疫苗研發不可躁進,以免引發嚴重後果。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新冠肺炎可能流感化

新冠肺炎和 SARS 都是源自冠狀病毒,但不像 SARS 的高致死率、低傳染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冠病毒的「生存策略」為低致死率、高傳染率,可能轉變成如流感般持續存在、周期循環的傳染病,未來防疫非疫苗不可。

新冠病毒為什麼這麼容易傳染?它的外觀與SARS、MERS 等冠狀病毒類似,外套膜上具有「皇冠」狀突起的棘蛋白 ( spike protein ),也是攻入宿主細胞的主要武器。但新冠病毒更狡猾,它的棘蛋白與人體細胞的親和力,比 SARS 病毒高出 10 ~ 30 倍,換句話說,不需要大量病毒即足以入侵人體,雪上加霜的是,當人體遭到感染,可能長時間沒症狀,但帶有傳染力,大大增加防疫的難度。

因此,新冠病毒雖然致死率不高,但因著超強傳染力,令人擔心它會如 1918 年西班牙流感般在全球造成大流行,幾億人被感染、幾千萬人死亡,全面癱瘓各國醫療體系。果真如此,未來唯有研發出有效疫苗,而且多數人都能施打得到保護,才算徹底控制疫情。

1新冠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表面突起的棘蛋白,是它們進攻細胞的重要武器。(圖/研之有物)
新冠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表面突起的棘蛋白,是它們進攻細胞的重要武器。(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疫苗團隊,分頭合擊!

中研院數間實驗室正以自身經驗和專長出發,分頭研發不同種類的疫苗,以期及時找到最好的解方。

研究者常以病毒最外層的物質當作抗原,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相對應的抗體,讓免疫系統「記住」病毒,未來即可辨識、中和與消滅病毒,例如:冠狀病毒表面能侵入細胞的棘蛋白,即是製作疫苗的重點之一。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趙裕展研究員致力於「次單元疫苗」,即使用冠狀病毒外圍棘蛋白作為抗原,因為只利用了新冠病毒的部分結構、不需用到整顆病毒,比起活毒或減毒疫苗來說,相對安全的多。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蕭培文研究員則著手「類病毒顆粒疫苗 (virus-like particle,VLP)」,先將病毒部分基因轉殖到特定細胞中,讓細胞生產類似病毒顆粒的一種「空殼」蛋白質—-如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為病毒外套膜內的一層構造),裝上病毒表面的棘蛋白抗原,製造一顆顆宛如病毒「立體雕像」的空殼粒子,但內部不具遺傳物質的「假病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