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時代,中國還流行與友人互拜結為義兄弟,同時也有習慣將義兄弟的孩子收為養子的習俗,雖然現在無法考據究竟是誰先提出的,不過能確定的是淑子最後成為了李際春的養女(同時也成為天津市長潘毓桂的義女)。李,為李際春的姓氏;蘭花,為滿洲國皇帝的御用花,因此「李香蘭」這個好聽又帶有意義的名字,就成為了淑子的新名字,也成為她後來的藝名。
以李香蘭之名踏上演藝之路
當時的奉天是一個結合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的大都市,中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等洋人,許多國家的人都聚集在這,充滿異文化的環境大大影響了山口淑子,除了中日文外,她也學會了英文。
在那段日子,李香蘭還交了個同齡的白俄好友,柳芭·莫洛佐娃-格里涅茨,後來更因為受到柳芭引薦,李香蘭認識了同樣流亡到奉天的義大利裔歌劇歌手波德列索夫夫人,從她那李香蘭學習了聲樂,這成為了往後李香蘭通往歌壇的關鍵。
1933年,奉天的廣播台為了製作一個新節目 – 新滿州歌曲,所以正在尋找滿足以下條件的歌手。1、中國人少女。2、可以讀樂譜。3、能夠說標準的北京話。4、為了與日本人打交道,所以必須會日文。不過能滿足上述條件的中國歌手實在太少了,這可急壞了當時的廣播台企劃課長東敬三,直到他遇到了李香蘭。
在波德列索夫夫人的教導下,李香蘭早已成為一位人美歌甜的少女了,而且又說的一口流利的中日文,參加徵選沒多久,便獲得滿洲國流行歌曲大賞賽的頭獎,東敬三馬上錄用了她。李香蘭那時雖然赴北京讀書,但只要每次回家鄉時,都會去錄製音樂,慢慢的廣播台開始放送起李香蘭的歌,從此世人只知李香蘭這名歌手,而不知山口淑子,那時李香蘭年僅13歲。山口淑子這個舊名,直到二戰後才重新被李香蘭拿回來使用。
中、日、台,三地颳起李香蘭旋風
自此之後,李香蘭成為了廣播台的看板女星,18歲時還成為了「滿州電影協會」(簡稱「滿映」)旗下的演員,經常扮演崇尚日本皇軍的角色,之後更因為演唱電影插曲,使得同時兼具美貌與歌聲的李香蘭,瞬間在當時日本佔領東三省的「滿州」和日本颳起李香蘭旋風。至於有多瘋狂,據說當時李香蘭到日本東京的有樂町「日本劇場」表演時,光排隊購票的人潮,就多到繞了日本劇場整整7圈半,史稱「日劇7圈半事件」(日劇7まわり半事件)。
這股李香蘭旋風也一度吹到了台灣!1941年,李香蘭到了台灣巡迴公演,在西門町成都路,也就是後來的「大世界戲院」,隨電影登台演唱5天,受到台灣人瘋狂歡迎,甚至還一度爆發嚴重的推擠衝突。1943年,李香蘭再度訪台,這次是為了演戲而來,演出以台灣為背景的電影「莎韻之鐘」,在台灣引起極大的回響。1944年,輾轉來到上海發展的李香蘭更演唱了知名歌曲《夜來香》,使她成為上海灘「七大歌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