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動力」將隨著「自發性」能力一起發展,而「自發」的發展關鍵要素為給予孩子「自由」。可是大部分的人對於「自由」並不瞭解,甚至將「自由」與「放任」混淆了。此外,就連知名的教育學者,也曾經主張「戰後的自由放任教育讓孩子變壞」的說法。
然而,我認為絕對要給孩子「自由」,但卻不能「放任」—給予他們「自由」,能夠啟發孩子的「自發性」;倘若放任的話,卻可能養育出一個「失控孩子」。因此,給予自由及放任的態度為兩種對立的概念。
這兩者的差異為何?「放任孩子」是一種隨便他們做什麼都可以的養育態度,表示父母已經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於是,也無法培養他們負責任的能力,因而出現許多以自我為本位的行為。
相反地,「給予孩子自由」指的是只要靜靜地待在旁邊觀察,不插嘴也不插手的教養方式,如此一來才能培養孩子的負責任能力及態度。
一般來說,只要父母在旁邊觀察孩子的行為時,免不了會覺得他們動作慢、做錯事、行為幼稚等等,最後爸媽總是忍不住插嘴又插手,而且許多父母還誤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就是一種「教育方式」。
尤其許多父母常陷入「伸手幫忙=友善」的迷思,其實這麼做是一種「過度保護」,尤其是年長者在教育小孩時,最容易出現這種行為,很多孩子的「自發性」能力也因此被抹殺,或被迫延緩了發展的速度,這時甚至可以說「友善也是一種罪」。
靜靜地看著孩子,不插嘴也不插手幫忙—我將之稱為「託付」,我們就試著把事情託付給孩子吧!
可能有父母聽了後認為:「你的意思是放任他不管就對了,是嗎?」但我必須再次強調,「放著不管」便等於「放任」,這是絕對不能出現的行為。
「託付」指的是讓孩子學著「負責任」,他們總會設法讓自己一邊摸索,一面完成父母交待的事項,也會在失敗時找到克服的方式。根據這樣的經驗,孩子的「自發」與「負責任」能力才會愈來愈強大。
停止過多命令!不出聲地守護
家中有就讀小學孩童的父母總是向我求助,表示孩子缺乏「動力」,讓他們感到十分困擾。這時我會建議他們將某些事「託付」給孩子,執行「不出聲行動」。
舉例而言,大部分的時間父母總會與孩子聊聊關於學業的問題,例如去念書、寫功課等。換句話說,也就是干涉孩子的學業,這時我便會請爸媽嘗試不給予任何命令與指示,實行「不出聲行動」。
在執行「不出聲行動」時,並不表示父母對所有的事都不表達意見。像是在與孩子愉快地交談時只要傾聽即可,務必避開命令口吻。
因此,在開始實施「不出聲行動」時,假如孩子已是小學生,可以事先告訴他:「從今天開始我不會命令你做事了,如果媽媽不小心說出『請你做○○』,就提醒我『你說錯話了!』」邀請孩子一同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