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藍衣/萬架機器/待發/數千瓩燈光亮炯炯是老闆的眼/巨細靡遺/趕貨趕貨趕貨……
這首詩《生產線上》,是本土文學作家楊青矗獻給「為經濟發展默默工作的姊妹們」,他的工人小說,開台灣風氣之先,描繪了當時生產線、輸送帶上女工們的工廠歲月。
曾經在文學論戰的作家筆下,他是「土土的楊青矗」;他以十九年煉油廠的工人生涯的背景崛起於文壇,寫工人文學,為工人發聲。
以文學的角度觀之,只寫勞工大眾看似侷限,但以作家的胸懷觀之,以一枝筆記錄時代的悲憫之心,卻是值得喝采的。
作家楊青矗所寫的《在室男》、《在室女》、《工廠女兒圈》、《廠煙下》、《工廠人》等鄉土文學作品,在六十年代的時代背景下,幾乎就等同於中國大陸的「工農兵文學」。
敢在當代的政治氛圍中書寫這類的文學作品,不僅得有不怕情治單位關切,戴上紅帽子的強大心臟;還得有不擔心被視為文學偏門,堅持為小人物發聲、為勞工階層喉舌的勇氣。
稍晚於以上作品,作家楊青矗所寫的《外鄉女》系列,目前尚未成書,散見於70年代的各報刊,包含〈黑美人〉、〈初出閨門〉、〈大都市〉、〈父母親大人〉、〈老芋仔新蕃薯〉、〈剪掉半邊像〉等篇章。
在《外鄉女》系列當中,楊青矗對小人物的關懷,以工廠為軸心,描寫了那個年代,為了改善家庭環境,國中一畢業,走出校門,就被遊覽車載著北上,分散在各個紡織廠、電子工廠的「外鄉女」們,離鄉背井之後,家庭、職場、愛情所遇到的各種困境與掙扎;也記錄了渡海而來的「外鄉人」們,落地生根後,那些剪不掉卻也不能說的鄉愁,以及軍隊禁婚令鬆綁後,追求婚姻生活的難堪與悲喜。
也許是對在煉油廠消防隊工作,卻在救火時因公殉職的父親,不敢或忘;也許是因為這四十年來的書寫與投入。
在《外鄉女》改編為電視作品之際,不論是新聞採訪,或是首映會發表,作家楊青矗念茲在茲,每一次開口總是哽咽,每一次卻還是要不忘提醒的,就是希望他自己的作品與改編的戲劇能夠做到「讓老闆愛惜女工」、「知道女工、工人的權益」、「對工人要有所照顧」。
這把鎳子不夠尖細,退回/這塊電晶體金線斷落,重做/照完三十倍的顯微鏡再照八十倍/不能一絲污損/一點兒微傷
冷氣機捱緊五佰度的熱爐/對著夾在中間的我們吹送/有人端或過來有人抬物出去/有人在以上檢視產品優劣有人迅快偷塞一顆酸梅入嘴內/相同的是伸長的手臂/不斷飛動如驚蟄的蛇
四十年前,他開始為工廠人寫小說,為小人物寫故事。〈黑美人〉裡個性剛烈的沈紫英,曾經是泥水工、工廠女工、飯店內將、舞小姐、路邊攤販;〈初出閨門〉的任瑞婉與丁舒麗,為了追求理想,沒賺到錢卻懵懵懂懂的遭了男人欺負;〈大都市〉的周娟明一心想跳脫老家的環境,念了高商業校畢業,看似出頭,但同居男友卻假藉生病無法行房而與他人相親。〈老芋仔新蕃薯〉、〈剪掉半邊像〉裡則有吝嗇小氣又晚婚的「老處女」謝秀卿,和躺在病床上還想升官,卻只能靠看護為他「噓尿」的王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