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作家離世的不幸憾事,為台灣社會掀起一股波瀾,這起悲劇除了沉痛以外,本該帶給我們進一步的反思,去思考法律制度完備與否?
是否社會不夠注重個體承擔的精神壓力?檢討受害者的風氣是否讓社會角落中,還有許多房思琪選擇自己默默承擔?
去關注如何讓受過傷害的人,能找到復原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這些議題似乎不是大眾最關心的,這幾天社會上忽然陷入一種私刑制裁的瘋狂,連續幾天看見網路上許多網友,以為了林姓作家討公道的名義,人肉、起底所謂的「加害者」,許多政治人物也藉機開起記者會,打著「揪狼師」的名號,指名道姓,要求被指名者出來澄清、給個說法。
民國一百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修法討論時,對於是否將美國《梅根法案》相關規定,亦即強制性侵犯登記、限制住居、公開性侵犯個人資料於網路等規定引進台灣,社會上產生了正反不同意見。
針對公布個人資料的部分,反對者認為強制公開性侵犯罪者個人資訊,其實無助於降低性犯罪的犯罪率或再犯率,反而可能因標籤化,導致犯罪人無法融入、重回社會,也因為社會的排擠和異樣眼光,讓犯罪者無法成功更生。
近日的事件,在未經司法認定的狀況下,鄉民、民意代表不但已擅自為「加害者」定罪,甚至以直接召開記者會公布個人資料,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懲罰加害者?為了預防未來的不幸?還是只是為了自己的名聲?
雖然這起事件與《梅根法案》的辯論並不直接相關,然而類似的是,當社會在思考如何預防性侵犯罪時,本該要更細膩的去思考所有可能的後果。
大家應冷靜的思考,現在粗糙的揪狼師氛圍,除了有未經正當程序、未審先判的疑慮以外,對於曾經,或正在接受該名老師教導的學生,可能也造成另一種標籤和傷害。
房思琪的故事,不該成為某些人賺取名聲的表演舞台。
作者|陳又新
台大法律系及社工系雙學位學士、交大科法所碩士,現為弘鼎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亦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現代婦女基金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等單位之合作律師,並曾參與428義務律師團、擔任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之義務律師。
長期關注社會議題,重視兒少安全及教育、提倡改善勞工權益並支持婚姻平權,多次為弱勢勞工、社會團體義務辯護及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展現對公民社會的關懷和熱忱。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