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哥亮的歌廳秀~豬哥亮的歌廳秀~」耳熟能詳的台詞、招牌「馬桶蓋」髮型,還有粗曠卻不落俗套、草根性強烈又充滿俚語特色的主持風格,讓豬哥亮有著「秀場天王」、「搞笑巨星」的稱號,他的傳奇一生不僅是演藝圈中獨一無二的典範,那高潮迭起的人生波折,也令人津津樂道。
回首豬哥亮的過往,從月薪僅有75元的歌仔戲打雜零工,到全盛時期一週賺進500萬台幣,再從日進斗金,因為債台高築負債2億元之顛簸──也許他玩世不恭、風流倜儻,更因為當年的「出國深造」,為女兒謝金燕與妻子留下一屁股債,不過他對演藝之路的堅持,著實值得尊重。
事實上,在台灣演藝圈也沒有人能經歷過如此驚濤駭浪的重大起伏,在再度復出後還能獲得金鐘獎「綜藝節目主持人獎」、推出電影作品連5部票房破億的成就,如今雖然豬哥亮已病逝、享壽70歲,但他帶給我們的人生哲學,值得你我細細體會。
1. 把悲傷留給自己,把最好的一面留給觀眾
豬哥亮初次發現罹癌的病情,其實是2014年5月,但他卻一直拖了2年多才爆瘦住院,除了因為篤信「神明的話」不願開刀之外,更大的理由其實是害怕死亡、擔憂再也不能出現在舞台上,「有那種病我都不敢檢查,一檢查就不想活了。」
他曾經談到,他的人生賭博輸了、女兒不與他見面了、身體健康出問題了,但他都不會想要讓觀眾知道,「一上台我就要拚、拚到觀眾都爽!」
豬哥亮最厲害的是,他對舞台臨場反應的尺度拿捏,發現冷場了,他馬上會想盡辦法逗大家笑,而一旦進入憂傷的情緒,他更是能讓觀眾淚如雨下,主持功力十分雄厚。
把悲傷留給自己,把最好的一面留給觀眾,也是他表演生涯最大的座右銘。
2. 從基礎學起、把握每次機會
1960、1970年代,剛好是台灣傳統野台戲文化與秀場表演最蓬勃發展的日子,由於有線電視並不普及,農業時代最流行的休憩娛樂便是各地巡迴演出的秀場,從14歲那年,他就開始進入劇團學習,從最簡單的拉布幕開始,跟著劇團到處流浪,在幕後偷偷學習幕前的表演技巧,底蘊他日後表演的根基。
除了自幼就充滿表演天分外,他還非常努力進取,早年在劇團和歌廳時期,當主角可能因故無法演出時,他會自告奮勇爭取表現機會,更往往一試就大放異彩,這是不斷累積經驗,在對的時機點應證實力的結果。
3. 人生歸零、重新出發
很少人能夠像豬哥亮一樣,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還努力決定東山再起,當年面對一堆賭債的脅迫,他一躲就是10年,怕自己再也沒有能力償還債務、也擔憂觀眾不再能接受他,直到偶然被日報記者目睹才再度燃起他的信心。
從前的他花錢有如流水,更沉迷於賭博,夢想能以錢滾錢不斷壯大;復出後的他,視錢財為身外之物,努力償還債務,也捐獻自己所得給災民,對他而言,錢早已不是那麼重要,反而是能再幫助別人崛起的救命藥。
4. 敬業態度令人敬佩
豬哥亮的敬業態度從秀場時期就能一窺其端倪,而這個態度也一直持續到他再度出道後的各種表現。首先,如果在錄影時的氣氛不對、情緒沒到位,他會要求導播全部重錄,自己也願意再把所有輪過的劇本再演練一次。
其次,每年的賀歲片,是觀眾見識他本土魅力的經典舞台,不管是《雞排英雄》、《大尾鱸鰻》系列、《大稻埕》、《大囍臨門》等,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搞笑能力,總是能引起哄堂大笑。
寫過很多劇本的他,常在拍戲時有靈機一動的笑點。今年1月,他還挺著抱病身軀為宣傳電影掃街拜年,還特別跟醫師延後化療療程,敬業態度贏得敬重。
5. 無可取代的豬式幽默
他沒有架子、主持風格親民、讓觀眾跟他絲毫沒有距離感,只要有機會,合照絕對來者不拒,令人熱愛。
雖然有爭議、也被批評過主持風格太過低俗,但無論豬哥亮這一生的評價如何,他絕對是台灣無可取代的綜藝瑰寶,在中南部老一輩人的心,他更是娛樂圈上最令人喜愛的巨星。
文/魯皓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標題:永遠的秀場天王!豬哥亮人生教我們的5堂課)
責任編輯/謝孟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