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獵黑犀牛問題極為嚴重的非洲國家納米比亞,在網際網路巨頭Google資助下,2013年開始有無人偵查機加入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巡邏工作,透過高空紅外線掃描,持續掌握犀牛等野生動物的蹤跡,伺機而動的盜獵者亦無所遁形。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日發表打擊野生動物盜獵、走私犯罪技術專案年度成果,這個計畫始於Google在2012年底提供的500萬美元資金,追求野生動物保育工作的技術與策略創新,進而降低象牙、犀牛角等其他野生動物產品的交易需求。
追蹤與執法系統的創新,主要聚焦平價追蹤系統、空中與地面測繪系統、保育巡狩員的追蹤與匯報工具(SMART)、盜獵交易情報蒐集與追蹤資料庫等4個領域。WWF優先挑選盜獵猖獗的納米比亞測試相關技術,未來也將廣推到亞洲與非洲國家大象、犀牛、老虎等野生動物保育站。
由於人類貪得無厭的獵殺,納米比亞的黑犀牛於1980年代一度僅剩約300隻,目前緩慢提升到1700隻的水準,但由於獲利豐厚,盜獵者始終陰魂不散。且盜獵者不乏來自安哥拉與其他地方的武裝份子,本身裝備齊全,巡狩員過去很難主動掌握不法份子的行蹤,進而即時圍堵。
2013年開始,納米比亞為犀牛、象群植入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FID-Tagged),並從50組無人機偵查系統挑選「發射飛控無人飛機」(Falcon UAV),擔負犀牛與大象空中巡狩工作。
Falcon UAVs又稱隼式無人機,體型輕巧且能抵擋一定程度的氣候變化,發射方式就像射紙飛機,上頭安裝多種攝影機與感測器,能夠進行日間與夜間的觀測工作,追蹤到犀牛身上的RFID晶片。
無人機蒐集到的資訊、水塘等特定地點感測器蒐集到的資料,彙整到即時通訊系統後,指揮中心的追蹤平台,便可同時顯示盜獵者、保育巡狩員與動物的影像與位置,方便指揮中心調度支援,巡狩員也可以根據即時資料,以加密保護的無線電頻道相互溝通。
長期追蹤野生動物交易的「國際野生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主任艾倫(Crawford Allan)指出,空中無人機快速整合多種技術,還能追蹤盜獵者散發的體熱。由於相關技術過於敏感,屬於美國出口管制,一度遭遇官僚刁難。
艾倫舉例,無人機能在沒有月光的夜間,偵測到15公尺遠灌木叢裡的長頸鹿,即使現場的巡狩員肉眼看不到,但是指揮中心螢幕仍清晰可見,這時如果附近躲著準備下手的盜獵者,透過無人機也一目了然,巡狩員因此能避開不法份子或是獅子的攻擊,並掌握黑犀牛的移動方向。
如今肯亞也開始運用相同系統保護瀕臨絕種的象群抵禦盜獵惡形,若WWF能儘快解決無人機技術的出口限制,剛果也急需這套反盜獵系統,加入當地大象與白犀牛的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