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依附感也是人會感受到「心碎」的原因;基本上,在嬰兒時期,我們的生命完全仰賴於成人照顧者在需要時出現,而長大成人後便沒有這種需求,但我們的身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的身體堅信如果依附對象不回到身邊,死亡很快就會降臨。
所以沒錯,愛情很美好—「我覺得完整無缺。」
然而有時候卻令人痛苦得要命—「我覺得支離破碎。」
原因都是:依附感。
陷入愛情的科學
在實務上,人類會與多名對象建立重要的社交連結。而認為自己完整無缺的感受,不僅源自完滿的內在感受,也源自與親友和伴侶之間的連結。
然而人類會經歷「陷入愛情」或與特定對象「產生連結」的特殊體驗,這類現象被我們的文化視為「愛」。有小孩或是談過戀愛的人,會比較熟悉依附感的發展進程,也就是依附過程中會出現的一系列行為指標。
尋求親密感(Proximity Seeking)
與另一人產生連結之後,待在對方身邊就會感到愉快(享受),也會想要(渴望)盡可能地親近對方。
多數父母都親身體驗過尋求親密感是怎麼一回事:當他們好不容易擠出連續三十秒的空閒時間上廁所,卻從浴室門縫下方看到還在學步的幼兒把手指伸進來;而在戀愛關係中,親密感可能會以Twitter、簡訊、電話、電子郵件的形式呈現,也可能是每天故意經過對方的置物櫃六次只為見上一面,又或是選擇提早下班快點回家。
安全避風港(Safe haven)
當生活出了差錯,會想要向依附對象傾訴,尋求對方的支持。在成人關係中,結束了一天漫長又辛苦的工作後打電話給伴侶,就是尋求避風港的行為。
壓力反應啟動時,依附機制會告訴大腦:「和你的依附對象互動緩解壓力吧。」這就是所謂的「照料與結盟」(tend and befriend)動態模式,之後會詳加說明。
分離焦慮(Separation Distress)
當依附對象不在身邊便感到痛苦,原因是太過思念對方。以成人而言,分離焦慮就是在伴侶出遠門參加研討會時產生的強烈孤獨感,短時間內好像還可以承受…但之後就會覺得思念太多、時間太長、距離太遠。
安全堡壘(Secure Base)
無論依附對象身在何處,安全堡壘都是情緒的最終歸屬。出差後返家攤坐在沙發上,緊靠伴侶並握著對方的手,四目相接地聊著不在彼此身邊時的經歷,任何有以上經驗的人都體驗過安全堡壘效應。
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我姊妹艾米莉亞的丈夫是高中音樂教師,每兩年一次,他會帶著學校合唱團前往歐洲,為期一至兩周,每到這個時節,艾米莉亞會坐困在她稱為「想家」的情緒中,儘管她明明是待在家中的那一方。這是因為艾米莉亞的情緒歸屬、安全堡壘就是丈夫,所以她自然會感受到分離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