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賺錢產業」是甚麼?30歲才轉行,他靠這招零經驗拚上副總裁

2020-07-07 15:04

? 人氣

他認為,雖然拿到一張留在美國繼續工作的門票,但畢竟這是一份學術工作,對他而言,在醫藥大廠或私人機構工作才是前往美國留學的目的,於是毅然決然回到臺灣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30歲的背水一戰──每個決定都要重新認識市場

美國的路沒有了,回臺灣能怎麼發展呢?

他與醫藥界、獵頭界人士諮詢後,得知臺灣藥廠相關工作的發展性低,無法運用他的所學與知識讓薪資成長。

他花了三個月仔細研究臺灣的「賺錢產業」,發現最有機會的是金融業與電子業。此時的他已年屆三十,金融與電子更是未曾接觸過的專業領域,進入門檻是一大疑問,更何況根本不會有公司要請一個三十歲的新鮮人,從頭開始教起。

就在他徬徨迷惘的時候,看到金融業相關就業資訊,徵才條件是不問科系的儲備幹部。他將所有金融相關企業掃過一輪,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找出幾家具發展性的公司,雖然錯過其中一些公司的應試日期,但他仍拿起電話主動爭取應試機會。最後,他得到二家企業的錄取通知──證券A與銀行B。

業界門外漢的你,要選證券還是銀行?

拿到錄取是件好事,但當你只是個新手,該如何判斷哪家公司好呢?

小俊將二家公司內部組織圖印出來比較,再對應到自己的技能與優勢。

證券A的組織架構包含投資、分析師,以及複雜的M&A等業務,這些作業流程的前臺、中臺、後臺人員非常重要,也必須具備不同產業的專業知識。相較之下,銀行B的組織架構就單純許多,著重在貸款、放款、存錢的業務。小俊的分析如下:如果加入證券公司投資部,擁有投資領域專業知識後,有機會再度回到生技或醫藥界的財務部擔任操盤手,將生科與金融二大領域結合。因此他選擇進入證券A,目標是成為國際證券分析師。

接受儲備幹部培訓時,其他人皆擁有財經背景,沒有修過金融學的他,面對新臺幣5億元天文數字的操盤作業,無法做出好成績。於是他每天搶坐在第一排,不斷主動提問;下班後又持續進修,每天睡不到幾小時。小俊主動學習與自發性的態度得到投資部主管欣賞,讓他如願分發至該部門。

在證券公司好不容易熬過三年,業界券商陸續向他招手──某家國外龍頭外資證券公司以高薪挖角他,然而他並沒有因此異動。他認為,在臺灣的市場,外資證券公司的經濟規模不比本土證券公司來得強大。打個比方,假設在日本,有本土的野村證券與外資的兆豐銀行,當地人一定會選擇前者。只有跟著當地龍頭走,才有機會做到數字驚人的案子,進而加值個人履歷。

結合雙重所學的第2次海外啓程

年終績效研討會(股東大會)是所有券商、高階主管、董事都齊聚一堂的年度策略會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