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美是全人類公認的,沒有一個民族或正常人和音樂無緣。音樂是心靈的描寫和伴奏,音樂是情感的表現和昇華。人間的悲歡離合,有了音樂的神韻才能淒美動人,內心的喜怒哀樂,唯有音樂才能盡情揮灑。音樂也是人類的共同語言,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透過音樂彼此溝通和理解。
音樂的神效並不只限於人類,「對牛彈琴」早已被證明是過時的比喻,而現在許多養牛場都放音樂給牛,使牛情緒穩定,多產牛奶;養雞場放音樂使雞心境平和,減少爭鬥。而且,沒有聽覺器官的植物也對音樂有反應,對古典音樂尤其偏愛。實驗表明:定期對植物播放莫札特、貝多芬的名曲,能使植物枝繁葉茂,生長迅速,可促使番茄早熟、蘋果增香、香蕉生長,還可以使甘藍、蘑菇、蕃薯長得更大,使水稻、小麥和玉米增產;但在強烈的搖滾樂中,植物生長緩慢甚至枯萎。不僅如此,音樂還對單一細胞有影響。科學研究表明,古典音樂能使大鼠血液中紅血球凝聚成團的程度降低,搖滾樂的作用更差,而同樣強度,但無規律的噪音則沒有作用。
這些事實說明,音樂的作用可以追溯到細胞層面,即透過生物最基本的生理活動起作用。2004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的James K.Gimzewski 教授和他的學生用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測定酵母細胞表面的動態情形。結果發現:酵母的細胞壁以每秒900次左右的頻率在振動,幅度約為3奈米。
為了知道這個振動是由於細胞內分子雜亂的熱運動,還是由於細胞的生命活動所引起,他們在培養液中加入疊氮化鈉,一種能停止細胞代謝的物質。很快,細胞壁的這種振動就消失了,說明這種振動是由生命活動所引起。音樂的諧波也許就是透過和細胞自身的振動有規律地相互作用,增強細胞的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力;而雜亂無章的噪音則會干擾細胞自身的振動,影響細胞的生命活動。
寫到這裡,我們還沒有深入到音樂的本質,一旦進一步探討,問題就產生了。
首先要問的是: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會用相同的音階?比如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就相當於西方音樂的C、D、E、G、A,即簡譜中的1、2、3、5、6。這五個音後來還逐步發展成七聲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也就是現代音樂中的C、D、E、F、G、A、B,即簡譜中的1、2、3、4、5、6、7。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知道這些音階是如何產生,這就和人對振動頻率的反應和認知有關。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相同的反應方式和認知規律(從所有現代人類基因都相同的事實看,應該如此),那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就應該得出同樣的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