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感冒成藥致死的案例,在大量販售的消費數據之中僅只有8例,以機率來說也許非常微不足道。然而,這個比例真的算小嗎?至少這8位服用感冒藥致死的人,就是帶著跟大家同樣「感冒時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個觀念,吃下市售成藥而不幸喪生。
Q、「感冒藥應該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藥物「及早服用」反而損害免疫系統!
各位讀者可曾想過,這個世上為何會存在「藥物」?
事實上,藥物的存在不是為了「治病」;幾乎所有藥物的功用都是在於「抑制」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症。因此,如果想要培養真正健康的身心狀態,首要之務就是改變對於藥物的認知,養成不需要依賴藥物的健康身體。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治療疾病需要依賴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而我們的身體生來就具有治療疾病及大小傷害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體自癒力」。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即使生病也會恢復健康。依賴人體自癒力,來治療疾病及傷害,根本不需要依賴藥物。
我們藥劑師進入藥學系,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來異物,是一種毒物」,這是藥物的基本性質。我們藉由藥物這種外來異物,引發身體反應,藉此麻痺感覺系統,消除各種不適,或者抑制病症,削弱病原體侵蝕身體的能力。
換句話說,服用藥物最原始的目的是抑制病症,輔助人體自癒力可以正常運作。這是藥物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治療疾病主要還是要靠身體本身的自癒力,而藥物只是輔助。然而,如今許多人卻誤以為「藥物可以治病」。
根據研究,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記錄,大概是距今七百萬年以前。相較於這個歷史,藥物誕生的時期則有諸多不同的說法。
其中有一項證據顯示,「藥物」最早出現在一萬年前的人類社會遺跡。然而,這些藥物跟我們現代人服用的化學藥品不同;一如「藥」這個字的造字方式,是以「草木植物」為本,活用其溫和的藥性用以治療。在從前,人類還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生活的年代,一旦生病或受傷,就會找個隱密的角落躲起來,讓人體自癒力得以發揮,治好身體的疾病或傷害。
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不再能夠「傾聽身體的聲音」。
大多數人,在完全不觀察身體反應和需求的情況下,一旦覺得不舒服,習慣馬上求助於藥物和醫療等外力援助。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人們之所以對於服用藥物會有如此盲目而不假思索的態度,原因在於各種市售成藥的電視廣告。
每到感冒季節,打開電視,一定都會看到感冒藥廣告不斷重複播放—「打噴嚏,立即服用」、「感冒時請及早服用,保證有效」…諸如此類的廣告口號,讓觀眾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誤以為「一旦出現感冒症狀馬上吃藥,隔天早上就會痊癒,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