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爆當晚,新光醫院收治了27名意外傷患(中途2位轉診),最後所有人都平安出院。非凡醫療成果連歐美多國、日本的醫療人員都前來取經。
陳瑋農醫師負責報告當時醫療成果,他說:「外國也從沒遇過這種重大意外,所以我們的經驗,非常被國際看重,當時我們迅速制訂好的SOP也是他們特地來台學習的目的!」儘管台灣醫療制度引發國內諸多辯論,但我國醫療水準在那個災難般的夜晚中徹底發揮了。
醫護人員爆出走潮,AI取代的了嗎?
醫護人員短缺已是台灣多年問題,但這次的意外,讓狀況雪上加霜。同樣投入過八仙塵爆一戰、被封為「溫柔醫師」的王樹偉曾在受訪時表示,若醫師工時與收入不成比例,看一個病人和看十個病人領同樣的錢,他們總有一天會集體逃離大醫院,投入會賺錢的醫美行業。
八仙塵爆那一晚,是否成了壓垮醫護界最後一根稻草?
陳瑋農醫師不否認這2年來許多同仁轉換跑道,他表示,外面醫美診所開給整外醫師的薪水是大醫院好幾倍,「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吧。」問及為何仍在大醫院服務,他說:「不管是癌症病患術後重建、或讓人變年輕、好看的整形手術,對我來說,都一樣有成就感!」
日前,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出書提到,AI的發展未來將有50%工作被逐漸取代!醫師也不例外,而且AI診斷工具將比醫生精準10倍,鄰國的日本為了解決長照及少子化問題,不斷積極研發照護型機器人。歷經八仙塵爆一仗,外科醫師出走潮,AI是否真的能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如果是你,想被機器人換藥,還是真正的醫師?」陳瑋農表示,自己看病人的習慣,會在病歷上註記每位病患的特性,例如,這位老奶奶每次都是小兒子陪伴來看診,或者,這位爺爺都是單獨就醫,真人醫生才能靈活「善用經驗」帶給病患真正的關愛與信賴感,而他自己從小也接受過幾次手術,所以更能體會病患的心情與苦痛,這些都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機器人才沒辦法邊換藥邊開口關心、問候病人近況!」
他也說:「AI當醫師,或許象徵醫療水準提升,但回到人的本質,有感情的問候仍是最重要的。」
挺過兩年前那一場「戰役」,陳瑋農更堅信自己選擇醫生這條路是對的。儘管台灣醫療體制仍有待補足之處、甚至被說活在「白色巨塔」裡,重新找回初衷的他仍甘之如飴。
責任編輯/鐘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