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鴻表示,雖然茶是台灣的國飲,但消費者對茶的知識卻幾乎空白,不僅會有「金萱=烏龍茶」這種荒謬的認知,甚至連功能性飲品跟嗜好性飲品都分不清楚。「如果你把紅酒當成功能性飲品,你是因為紅酒多酚對身體好才去喝它,那一瓶5歐元的紅酒跟一瓶3000歐元的紅酒就沒有差別,因為他們紅酒多酚含量基本上差不多,你就會無法理解這瓶紅酒憑什麼可以賣3000歐元。」
茶、酒、咖啡是世界三大嗜好性飲品,嗜好性飲品的重點,就在於品飲,從品種、產區、製程,甚至風土、氣候,乃至於採茶師、焙茶師的作法與意圖,來分析品味它香氣、口感、滋味、層次的種種細微差異,「這就是為什麼品飲要有人教,也是我們講茶學院最主要推廣的重點。」
一次只專注一件事
如此一來,講茶學院的基本方向已經有了,就是「品飲教學」。但是這還不夠,品飲教學要做到什麼程度?是否要順便賣自家的茶葉?有許多問題仍等著湯家鴻做決定。
「我觀察到這個產業的其他公司有個共同的壞習慣,就是什麼都想做,那你公司的規模、人力、精力就這樣,你什麼都做,是不是每項都只做一點點?所以我2015創辦講茶學院時就決定:我只做教育,其他都不做。」
只做教育,其他什麼都不做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決策與行動,都必須圍繞著「品飲教學」這個核心,都必須以讓學員的品飲能力提升為前提。但唯獨一項,即使能增加學員的品飲經驗值,他也絕對不做,就是賣茶。
「我去上葡萄酒WSET證照課的時候,喝到一款紅酒我覺得很棒,就問台灣酒研這瓶酒多少錢,結果他們非常堅持他們沒賣酒。」湯家鴻說,他當下其實被酒研嚇到,因為酒研的反應比他想像得還大很多,「但後來我想通了,他們如果賣了酒,他們的教育就會失去價值,所以我的講茶學院絕對不賣茶。」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正因為湯家鴻堅持不賣茶的這個決定,讓他能與100多家茶農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因為我不會搶他們生意,才能跟每個茶農都當朋友。」
推廣茶業的關鍵:共同語言
而在湯家鴻的精心設計下,他的茶葉品評課程除了詳述茶葉的產地、製程等基礎知識之外,湯家鴻更教授學生國際茶葉鑑定的方式,上完他的課不只是會「喝茶」,還會「品茶」。他說:「例如我們跟日本茶輸出促進協議會合作的『日本茶品評一級』,任何人只要上完這四小時的課,就知道以後去日本要怎麼買茶。」
湯家鴻始終認為,台灣茶產業要能推得更廣,就要讓消費者理解茶,要有共同的語言。舉例來說,若是用專業人員在品茶時講的「舒展香」、「通鼻香」這樣的形容,是很難讓一般消費者聽得懂,可是,若告訴消費者這杯茶聞起來有糖香、有剛削好的蘋果香氣、有柑橘的調性,消費者自然能想像那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