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照顧父母的,都是家裡最不受疼愛的孩子?揭「為家庭犧牲奉獻」最後卻一無所有的悲哀

2020-07-23 13:09

? 人氣

「如果我不在這個家,這個家會不會瓦解」

在這個家,她已經習慣當個「乖孩子」了。她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被愛,起碼跟弟弟相比是這樣。從小就一直在照顧父母或家人的需求,因為父母時常吵架,不時要照顧母親的情緒,緩和父親的暴躁脾氣,也知道母親對弟弟的期待,犧牲自己來讓弟弟安心念書,她透過不斷地做,來獲得關注,來維持家庭和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長大了,有意或無意地對原生家庭的牽掛,因此在任何關係,她也總是扮演犧牲的角色,卻也不斷地將關係中的他人養成怪物,因此每段關係總是以罪人的姿態下台。在任何職業或場合的不順遂或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熱情,讓自己能夠繼續留在原生家庭中,照顧每個人。但是,如果父母相繼去世,兄弟姊妹有了自己的家庭,還剩什麼能支持她活下去?

建立在犧牲的自我價值感,總是想著如果我走了,這個家會瓦解該怎麼辦?「如果我走了」,這樣的罪惡感,讓她長不出獨立自主的翅膀,即使有了翅膀也不敢飛,因為飛出去,回來會找不到巢。但,巢總有一天會僅剩曾經不斷修補的痕跡。

照顧母親的歷程,正悄悄地為自己的翅膀長出新羽毛,最後,她是否已經勇敢地飛離巢了呢?

在診間,時常看到照顧長輩的通常是家中最不被愛的那個孩子。離得越遠,愛得越深,長輩總是誇讚住在國外的孩子念書念得高,認為每年過年都會回家一次的孩子最孝順。不斷抱怨為了照顧自己而放棄工作的孩子,抱怨孩子做事不勤快、限制自己的吃與外出......等等。這對實際照顧者來說,在照顧上是充滿矛盾複雜的情感,特別是過年期間兄弟姊妹都回來了,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且難以忍受。生理的累、心裡的苦,在一年365天中,每天輪替著,照顧長輩是沒有休假日的,過年期間兄弟姊妹回家,難得休假,心裡的苦翻攪到你想躲也躲不開。

你也是家中不被愛的孩子嗎?您也是迫不得以要扛起照顧不那麼愛你的父母嗎?

換個視野看,也許開創屬於自己人生的時間正接近,重新爬梳不堪的過往,鍛鍊出不畏恐懼,勇敢的內在力量,讓自己不再為他人而活,也許照顧能再次形塑你,讓你找回存在的價值。

作者介紹│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 專長為正念減壓、成癮治療、創傷治療、老人及照顧者心理調適、人智學等。 期盼將治療中,擲地有聲的力量,轉換為文字後,透過分享心理學知識、治療的遇見及書籍分享,將心理治療日常化,療癒閱讀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 Vocus(原標題:長照隱藏版 ─ 女兒)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