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筆者以一菜鳥之姿大轉行到一家中型廣告公司的財務部門上班,一開始工作內容單純,度過了三個月不用腦的快樂時光,錢多事少儘管離家遠,仍然每天快樂似神仙。
有一天,一名年資四、五年的女同事隆重地宣布她懷孕了,十一月以後要去放產假和育嬰假,老闆左看看右看看,指著無辜的我,「就是你了,接下她的工作,全部!」於是乎筆者快樂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三個月後女同事挺著八個多月大(六週前)的肚子從容放假去,「這一去要等到抽到托兒所才能回來呢!少說也要一年多了!」大家感嘆地說。
最近,又有兩名女同事接連報上了喜訊,一個缺由放完育嬰假的媽媽回來遞補,另一個缺則是慎重地找了為期一年的職代,很有計畫的開始準備交接。
日本女性的育兒觀念與環境
日本人相當重視育兒,一般認為如果不能親自養到三五歲,至少必須在一歲之前自己哺餵母乳、教養。加上婚後與父母同住的家庭較少,即使有也不會將帶小孩的責任交給阿公阿嬤。因此,一個女性員工要生孩子,至少要請一年的假,產前 6 週、產後 8 週的休息恢復後,緊接著是育嬰假,期間前 180 天,由雇用保險基金支付 67% 的薪水(以月薪級距化後的月額計算,最高可領 931,700 円,非常足夠),往後則是 50%,正常情況下最多能延長到小孩滿 1 歲 6 個月、抽到托兒所名額為止,法律完全保障員工受雇的權利。
去年曾在推特上引起熱烈討論的「沒抽到托兒所,日本去死」(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的貼文,凸顯了日本托嬰設施的不足,即使以比例上來看已是九牛一毛,今年還是有上萬名沒抽到托兒所的待機兒童無處可去。民眾抱怨「不是說要一億人總活躍社會,讓大家都願意工作,願意生小孩嗎?這樣怎麼工作?怎麼生?」2013 年安倍政府曾祭出「2017 年度末零待機兒童」的政策牛肉,但現在數字卻毫無改善,看來連牛都還沒生出來。
前幾天,生產完的女同事推著出生沒多久的孩子來辦公室曬寶寶,她無奈地說:「今年已經抽過一次托兒所了,排候補幾十位!明年四月看來也是絕望!」
公立(或政府認定)托兒所屬於福利設施,根據家庭收入計算保育費用,低收入家庭免費入園,一般家庭平均一個月三萬日幣,而且生越多越便宜。二三十年前那個光靠爸爸賺的錢可以養活一家人的時代,媽媽專職照顧小孩是天經地義的事,會去申請托兒所的,無非是經濟狀況不佳,媽媽不得已要出去工作的家庭。直到現在,儘管實際規定根據各個自治體的屬性而有所不同,要利用托兒所絕大部分還是得看家庭收入。像是同事居住的地區已經熱門到「雙薪家庭沒機會」的地步,只好花更多錢把孩子送到私立托兒所,平均每月六到十萬日幣,對於雙薪卻非高薪的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