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把負面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心理師:如果想維持親子關係,就該少說這幾句話

2020-08-23 14:18

? 人氣

但是跟戀人在一起的時候,對方說了一句不好聽的,我們都有可能感覺特別受傷,或是氣得想要掀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是因為,和親近的人相處時,我們更多的訴求是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溝通。而工作場所中,大家的第一目的是把活幹好。

其實,無論是冷靜地思考處理方案,還是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都是我們在積極地應對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把人們用於應對焦慮的積極策略分為兩類:一類的目標是解決問題以消除焦慮,而另一類則集中於減輕體驗到的情緒壓力,根據目標的不同,形成了問題中心策略和情緒中心策略 (Lazarus & Folkman, 2003)。

在親密關係中,比起把事件梳理清楚,道理講得通透,我們更希望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能得到對方的關懷和接納。

所以,我們會衝親人發的脾氣並不是針對他們本身,或者要解決事件,而是更希望在情緒上得到理解 。

對你發脾氣,是因為知道你不會離開我

我有個同學,平時跟人說話都是細聲細氣的,甚至可以說小心翼翼。有一次,我偶然聽見她給男友打電話:“你怎麼這麼慢?!遲到了我揍你啊!”語氣特別激烈,感覺完全不像她會說出來的話。

以為馬上要吵架了嗎?不,我靈敏的狗鼻子立馬嗅出了:這是一碗憤怒口味偽裝後的狗糧。

關係好的人,才敢如此無顧忌地對對方釋放負性情緒,因為彼此感到安全。

有時候我們和父母發脾氣也是一樣的道理,正是因為相信,對他們發點小脾氣,不會有什麼無法挽回的後果。

但對外人發脾氣,我們無法預料、也無法承擔未知的後果。就如我的同事所說:“我不跟親人發脾氣,難道要我在公司裡、在大街上大吵大鬧嗎?”」

憑什麼對你越好的人,卻要承擔你最糟糕的脾氣?

這聽起來很不公平吧。沒錯。但有人恰恰羨慕這種不公平。

我的朋友從小就是個乖孩子,從不敢跟父母發脾氣。有一次我們出去玩時,我媽打來電話問用不用等我吃飯,沒說幾句我就像往常一樣,不耐煩地說:“行了行了知道了,沒事掛了啊!”

掛了電話之後,她對我說:“好幸福啊,真羨慕你能這麼跟父母說話。在我家,我從來都不敢對父母有一點點不尊重的語氣,更別說吵架了。”

我能夠理解她對於“幸福家庭”的定義,在不安全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是不被允許發脾氣的,尤其是小孩子。

而當一個家庭不允許任何負性情緒的存在時,它也不是個健康的環境。

所以,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是承擔糟糕情緒的一方,也不用太過難過。其實 當對方發脾氣時,並不是真的對他們有什麼不滿,而是把你視為安全可靠的人。

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要給“窩裡橫”洗白。

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想對親友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也並不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

但我們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沒有人天生就應該是別人惡劣情緒的垃圾桶,親近的關係並不能成為我們肆意發火的理由。假如我們仗著對方的包容一味宣洩自己的負面情感, 儘管對方可能不會因此離開你,但他也會受傷。

當我們說“我今天不開心,可能沒辦法跟你一起愉快地玩耍”,這是在一段安全的親密關係中處理自己的情緒;

但要是我們大吼“我這麼不開心了你怎麼還來惹我?快給我滾!”,就變成了恃愛行凶。

所以,如果你上完課/下班後很累了,面對爸媽小心翼翼的關心語音,或是不合時宜的來電,也許可以試著脫去“憤怒”的外衣,向最親的人,露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情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最壞的脾氣,不就應該留給最親的人嗎?)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