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幾歲婦人,9年前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醫,她光是要踏出家門、上下樓梯,就步步艱難,回診時總掉著眼淚說,不治了、太辛苦了,連來拿藥都萬般艱辛。」從醫近40年的風濕免疫專家蔡世滋眉頭深鎖,提起讓他印象深刻的病人,彷彿親身感受病人當時的苦痛。所幸這位婦人近年使用新藥後,關節腫脹熱痛緩解許多,生活終於回歸常軌。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導致組織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從醫數十載,看過成千上百的病人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蔡世滋分享30年前,一名年輕的鋼琴老師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治療藥物選擇少,只能吃類固醇藥物,但病人有迷思,把類固醇當成毒藥,不願再就醫。結果一年後,她雙手手指嚴重變形扭曲,不只無法彈琴,連想教琴都束手無策。
服藥順從性不佳並非個案,蔡世滋臨床觀察,約5成病人沒有完全依照醫囑服藥,可能原因包括,病人認為吃藥傷肝腎、服藥後主觀認為沒效,或因嘴破、掉髮、噁心等副作用而不願吃藥。
蔡世滋說,隨著醫療進步,生物製劑問世之後,已有可單獨使用,不需搭配可能造成副作用的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透過阻斷介白質6 (IL-6)與受體的結合,達到抑制發炎、消除腫痛的症狀緩解,對於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獲得有效控制。病人不用每天吞一大堆藥,增加服藥順從性。在規律治療下,疾病也可能達到停藥緩解(Drug-free remission)的狀態。
近來有研究指出,服用抗生素與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相關,但蔡世滋解釋,此為觀察性研究,尚無法驗證因果關係。避免濫用抗生素確實是國際重要課題,但抗生素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聯還有待觀察。
蔡世滋強調,以前人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治不好、死不了」,但現在只要穩定治療,可以治好此病。因此一旦確診,應儘速找風濕免疫科醫師協助,適時調整用藥及劑量,藉由精準用藥改善預後和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