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沙島駐守期間拯救過不少海龜,也算是為保育類動物略盡棉薄之力。牠們多數是被海上漂流的漁網、或是緊實成堆的海草所困住;對於獲救的海龜,我們在執行拍照及量測作業後,採就地野放入海的方式處理。其中有隻海龜在獲救之後,態度非常配合,不吵也不鬧,我因此將牠取名叫「小乖」。將牠野放時還回眸看了我一眼,便不疾不徐的向大海游去。
貪吃龜也懂得感恩
民國105年4月初,我們從漂流的漁網中,拯救了另一隻小海龜,由於缺了左後肢,便交由海管處東沙管理站進行照料、研究。
起初,這隻海龜的個性火爆加絕食抗議,管理站人員便給牠起了個名字叫「小火山」。然而在研究人員的悉心照料下─他們特別下海採捕珊瑚草餵養,並從臺灣寄送新鮮花枝加菜─最後「小火山」成了一隻貪吃龜。六月,在五據沙灘野放「小火山」時,見牠也是一副依戀不捨的模樣。
珊瑚白化之海洋悲歌
20世紀末期,聖嬰現象引起天候異變、海水溫度升高,東沙海域的珊瑚也發生大量白化與死亡的慘劇,尤其以環礁內的分枝狀軸孔珊瑚受害最深,至今環礁內海域的珊瑚仍未恢復原來的樣子。
所幸有海管處東沙管理站持續進行數年的復育工作,環礁海域的微孔珊瑚、鹿角珊瑚及蕈珊瑚的復原生長狀況良好,而原本數量較具優勢的軸孔珊瑚復原狀況較差,這個現象也顯示了,不同種類的珊瑚對溫度等不同限制因子耐受性的差異。推測可能是因為夏季、在環礁內海域的高水溫仍持續威脅軸孔珊瑚新生小苗的生存。
另外,颱風強大的破壞力與本區域珊瑚幼苗的入添量原本就較少,也是環礁潟湖內的珊瑚復原不易的原因。
儘管如此,在充滿死寂的軸孔珊瑚上,有時也會發現光彩奪目的海葵或軟珊瑚,牠們強韌的生命力、不畏大自然氣候的變遷,持續創造著海洋的新生奇蹟。
期盼生活在福爾摩沙的海洋子民,是否也該盡己所能,停止做出任何會危害海洋的行為,讓海洋悲歌盡早畫下休止符。
作者介紹|侯建安
海巡署第五海巡隊分隊長,從大學時期接觸膠卷單眼相機,便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從事海巡工作20年,海就是他的辦公室,外島就是他的出差地,經常於勤餘或放假時,帶著相機至各處捕捉美景。
於南沙太平島拍攝作品曾受高雄郵政總局邀請,製作成賀卡及紀念郵票,並多次刊登於《聯合等媒體上》;
民國105年由內政部與國史館合辦之「經略南海.永保太平──收復南海諸島70週年紀念特展」,其中展出的多數珍貴相片,便是出自他在島駐守期間所拍攝紀錄
本圖/文經授權選摘自《被遺忘的國境,太平島:從日出到日落,從東沙到南沙,海巡分隊長侯建安帶你一窺國際紛爭中,被臺灣人遺忘的美麗淨土》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