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內循環」的戰略方向引發熱議。中國有13億人的月收入在人民幣5000元以下,絕大多數人都「沒什麼錢」,中國專家認為,這既是內循環的基礎,也是其持續運行的障礙。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家都「沒錢」,這正是中國能夠實施「內循環」的基礎,因為他們本來就用不起價格較貴的進口貨。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的測算,中國有9.64億人月收入在2000元(新台幣8600元)以下;3.64億人月收入2000元到5000元;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只有7200萬人,占比為5.13%。
不同單位提供的數據大同小異。中國國家統計局也曾表示,有40%的家庭戶、對應人口6.1億人,月均收入接近1000元。
賀江兵說,內循環確實不利於消費升級,但高收入者的生活應該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他們可以繼續使用高級進口貨,因為內循環並不是就閉關鎖國。此外,在當前外需疲弱下,內循環至少讓企業產品有銷路。
不過,他也指出中國內循環的3個明顯不足,一是糧食缺口逐年擴大;二是先進科技仰賴美國等地,特別是每年進口超過3000億美元的晶片;三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仰賴進口,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進口國。
在當前美國以各種限制措施不讓中國學習及獲得先進技術的情況下,科技的自主創新將是中國的一大難關。
非政府組織「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長年與工廠、企業接觸,他則認為,企業出口轉內銷很困難,總體而言,「中國產能超過內需約1/3」,如果沒有外部需求,「這1/3的企業都要關門」。
中國去年出口總額約人民幣17兆元,只要下降1%,也就是1700億元,都是可觀的數字,代表必須以相應的國內市場填補。
他說,中國的製造業長期分成兩大塊:對內以及出口至香港和歐美,前者的品質較低,後者的品質和技術都較高,企業員工薪水也較高。如果真的推動內循環,因為國內民眾普遍收入較低,企業方只能配合著降低品質、降價競爭,「內循環並不能帶動和改善中國的生產品質」。
劉開明認為,現在中國民眾很大問題是「沒錢」,加上房地產占據民眾主要貸款、兒童教育費高、醫保給付比率低,這些都影響消費能力。中國要降低對出口的倚賴,就必須提升國內消費力。
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以及美國為首國家對部分中企防堵的情況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外界預期,相關政策將在10月召開的中共第19屆五中全會敲定,納入2021年開始的5年經濟藍圖,也就是「第十四個五年規畫」(十四五)。
文/張淑伶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