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出國旅行會變什麼樣?人臉辨識機票、會飛的行李箱…《華爾街日報》曝5個有趣改變

2020-09-24 10:44

? 人氣

後疫情時代,出國旅遊會變成什麼新型態呢?(示意圖,柯承惠攝影)

後疫情時代,出國旅遊會變成什麼新型態呢?(示意圖,柯承惠攝影)

台灣近年來每到連假,總是再度掀起一波「報復性出遊潮」,沉寂多時的旅遊業也期待翻身,不過估計至少要兩年才能緩慢恢復旅遊水準,而在後疫情時代,人們開始思考不同以往的旅遊目的,以及針對疫情引發的特殊需求,許多人好奇,未來旅遊趨勢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華爾街日報》裡頭就指出,未來幾年旅遊型態、飯店策略、航班、機場,甚至是行李攜帶方式,將有五大新型態,台灣業者也可以快速調整經營策略,鞏固顧客忠誠度。

1. 熱門地標榮景不再 特色旅遊取而代之

南投日月潭涵碧樓今年三月迎合全球健康旅遊的興起的浪潮,推出管家服務,搭配飲食管理、瑜伽課等養生之旅專案,看中市場對於健康旅遊的興趣,涵碧樓鞏固了獨特的市場定位,儘管疫情期間各地訂房率慘淡,涵碧樓還是維持了八成以上的住房率。而放眼全球,《華爾街日報》指出,未來歐洲大城市或許不再是熱門景點,取而代之的是不過度擁擠、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城市、人口稀少的島嶼,提供文化探險意味的旅遊體驗,像是德國漢堡、法國里昂、美國南部南塔克特島(Nantucket)、特色國家公園等地,而阿拉斯加也將藉著優良的空氣品質、壯闊冰川、特色海味美食的魅力,登上旅遊排行榜前段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注意到了嗎?不論是台灣,或是歐美等地,對於旅遊品質的要求,都將「自然、健康、文化特色魅力」等特點擺在旅遊趨勢的名單上。

2. 重視衛生清潔 未來機上有「付費制衛生座艙」?

台灣的礁溪老爺酒店,以及各地場所,在疫情期間,緊盯防疫細節,從大廳、走道、房門、門把、遙控器、按鈕等,都在一定的頻率消毒,而在用餐區,也配合防疫要求,將座位間距加大、餐點加上弧形玻璃蓋,細心回應顧客對於「衛生清潔」的需求。《華爾街日報》引用《機場》(Airportness)一書的作者克里斯托弗沙伯格(Christopher Schaberg)推測,未來機上乘客可以選擇為「衛生座艙」支付額外費用,這樣的艙位有更高度的清潔標準,儘管經濟艙的空氣淨化器跟其他座艙是一樣的,但在更高價位的座位將會搭配高頻率的衛生消毒步驟和芳香噴霧劑。未來旅客對於健康與衛生的要求,將再升一級,有了疫情的經驗,人們或許更願意付費購買「衛生品質」的維護。

3. 辨識安全與健康風險 登機安檢暢行無阻

「十年後,你的臉可能會成為你的機票」,瑞士資訊科技供應商SITA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表示,在航站的攝影機中安裝生物識別軟體,瞬間就能辨識你的特徵,再與你的航班比對,同時也評估乘客的安全和健康風險,讓大多數旅客都可以暢通無阻地從check-in到走到登機口,不僅降低登機流程的耗時、人力成本,也將身體健康資訊一併納入評估。事實上,人臉辨識系統已經在不少國家開始試行,搭配熱感溫度檢測和人臉辨識技術,可以辨別體溫高於標準的旅客,未來這項技術或許能結合其他健康指標和旅遊資訊,成為未來機場的一項趨勢。

4. 會飛的行李箱!行李不沾手不落地

行李箱大廠漫遊行李(ROAM LUGGAGE)的首席執行長萊茵(Larry Lein)提出一個瘋狂的想法,將行李箱上的滾輪用噴射氣流代替,並內置追蹤器統連接到手機,這樣旅客走路的時候不用拖著行李,盤旋的行李箱會跟著旅客前進,不僅省了力氣,而行李箱四輪也免去夾帶細菌灰塵的風險。

5. AI智慧飯店 不放過一絲髒污

因為疫情衝擊,許多產業趁機邁向數位轉型,而善用科技加速數位轉換這一招,也適用於飯店業者,許多台灣知名飯店業者因應疫情來客率減少,推出星級主廚便當,搭配外送平台服務,讓小資族也能吃到飯店主廚的手藝,而這也是數位化的一環。飯店如何加速數位升級?《華爾街日報》採訪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Cornell School of Hotel Administration)的羅布森(Stephani Robson)教授表示,未來酒店將會以AI智慧,會有清潔機器人,提高消毒清潔的頻率,不管是咖啡機、冰箱溝槽等,都會一一偵測消毒,而機器人也會在凌晨為走廊吸塵,不僅降低人力成本,也大幅提升整體衛生品質。

責任編輯/焦家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柔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