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
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2年內血管暢通率約5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2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8成左右。
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
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
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90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兩、三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10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30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
如何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黃柏森醫師再次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
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
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照護線上(原標題:走10公尺都很困難!嚴重恐截肢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責任編輯/柯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