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無法成為第二個矽谷?他用4個例子證明:關鍵問題不解決,下場就是再造蚊子園區

2020-10-07 12:34

? 人氣

2.台灣的政策經常打壓有競爭力的公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競爭是很殘酷的,然而最有愛心,最有同情心的政策就是補助! 而這也是台灣政府擅長的,台灣政府補助各行各業,越可憐的補助越多,然而輔助就是拿有競爭力的企業的稅收補助沒有競爭力的公司,這等於是懲罰有競爭力的公司。

在一個自由市場的環境裡,獲得消費者掏出鈔票才是應得的獎勵。

而政府的補助扭曲了這個現象,得到補助的企業的焦點會放在如何繼續得到補助,而不是全心全意的讓自己的公司更有效率,生產更好的產品。

舉例來說,之前台灣政府打壓 Uber,補助計程車就是一個例子。 同樣的例子在美國的鐵路時代也發生過,政府補助最多的鐵路公司充滿腐敗,虧損嚴重,然而沒有拿政府補助的鐵路公司卻成功地成為鐵路大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故事也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ref 3)

3.新移民近年來開始在台灣人數有增加的趨勢,但是這些新移民大多是藍領階級,從事長照方面的工作,不像美國的矽谷吸收的是世界各地的菁英。 要吸引世界各地的菁英來,就必須有好的生活環境,有公園綠地,有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ref 4)

4.美國的名校之所以能夠長期在世界上維持高度競爭力,是因為這些名校在美國國內就必須面臨激烈的競爭,因為美國的名校大多是私立學校,比較沒有公立體系的僵化問題,名校的排名常常在改變。 然而台灣的名校皆為公立大學,政府的制度讓這些公立名校壟斷資源的同時,也讓這些名校免於國內的競爭(台灣大學永遠是第一)。

美國除了知名大學以外,社區大學通常都會提供高價值的技術性課程,例如進階的電腦程式課程,電腦網路課程,電腦繪圖,水電工程,冷暖氣維修,社區大學對經濟產值方面的貢獻是舉足輕重的。

台灣的教育有僵化的問題,缺乏有創新思維的人才,教育內容甚至和現今市場需求脫節,而人才正是矽谷不可或缺的資源。

矽谷是在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和鼓勵競爭的商業環境,加上好的生活環境而自然產生的科技城市,如果政府不放棄用「公共建設」的概念刻意的製造下一個矽谷,那麼,台灣還會有下一個成本8.6億元的科技蚊子園區! (ref 5)

=========

Ref 1:
Prohibited non-compete clauses: Non-compete agreements are not enforceable in California.
A non-compete is a type of legal agreement that forbids an employee from going to work with a competitor of their current employer. These agreements exist to protect company secrets.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for employees to know whether or not a non-compete is enforceable in California.
Ref 2
Ref 3:救裕隆? 還是救石虎?
Ref 4:新竹水污染問題
Ref 5:花蓮環保科技園區零廠商進駐 環保署要求盡速招商活化
Blog Share Link
FB Share Link:如何複製矽谷

(圖/外國倫看台灣提供)
(圖/外國倫看台灣提供)

照片裡那個圓圓的建築好像是個美國的水果商,可能是賣甜甜圈或是賣蘋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外國倫看台灣(原標題:如何複製矽谷)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