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女子索瑞絲(Isabel Soares)一大早來到首都里斯本的一處市集,採買蔬菜水果。她眼光銳利,精挑細選,不合她標準的絕對不要。最後索瑞絲挑了一些葉子泛黃的菠菜、果皮被曬傷和昆蟲咬傷的蕃茄、彎成甜甜圈的西葫蘆。
沒錯,一般人買蔬菜水果一定要外形上相,越漂亮的越好賣。但是索瑞絲不吃這一套,她只買醜不啦嘰的蔬果,越醜越沒人愛越好。
不止顧客與業者會東挑西揀,法規管制多如牛毛的歐盟,對市場販賣蔬果的形狀、大小、顏色都也有嚴格規定。但是在今日歐洲經濟長期不景氣的時刻,索瑞絲相信,「以貌取蔬果」實在沒道理,醜蔬果一定有市場。
《紐約時報》報導,6個月前,索瑞絲和幾個成立了一個合作社「醜水果」(Fruta Feia),很快就發展成一個反文化運動,贏得許多民眾支持,也讓世人更加關注先進國家嚴重的浪費食物行為。
現年31歲的索瑞絲說:「歐盟的法規是奠基於一個錯誤的觀念:蔬果品質決定於外表。當然,蔬果的外型要比甜度等內在特質容易衡量,但這種衡量方法是錯誤的……我要打破外形美的獨裁,因為那只會讓人們更浪費食物。」
的確,根據荷蘭與瑞典政府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歐洲每年白白浪費8900萬噸的食物。至於自己的祖國葡萄牙,索瑞絲估計每年有1/3的農產品因為不合乎超市與顧客的品質標準,被送進垃圾場。
葡萄牙一位農民桑托斯(José Manuel Santos)主要種植菠菜,但是今年約有一半的收成會因為天候變化影響,菜葉變黃,賣不出去,他說:「市場規定菠菜非得是綠色得不可,因此我只好把那些不夠綠、但品質一樣好的菠菜丟掉。」
去年11月,索瑞絲從葡萄牙一個基金會拿到2萬美元獎金,創辦「醜水果」,沒想到「一瞑大一寸」,響應熱烈。不過索瑞絲表示不想把生意做得太大,這樣才能與在地的農民保持連結,「我們希望與在地農民合作,因為我們想要認識自己幫助的人。」
「醜水果」在里斯本設有2個營業據點,半年來賣掉了21噸蔬果。「醜水果」還有420個固定客戶,他們要繳交5歐元(新台幣205元)的入會費,然後每星期支付3.5歐元(新台幣142元),換取8磅(3.63公斤、60台斤)的蔬菜水果。
索瑞絲回憶,剛創業的時候,當地農民其實不太願意把「不及格」的蔬果賣給她,「我猜他們可能以為,我是政府的便衣督察員。」不過現在許多農民已對「醜水果」打開懷抱。
狄亞斯(Paulo Dias)就是如此,他在坎拜亞(Cambaia)經營一座家庭農莊,每年生產2000磅蕃茄,供應葡萄牙最大連鎖超市Sonae,但是其中大約500磅會因為顏色、大小、果皮狀況等因素被刷掉。這些衛生與營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原本會送進垃圾場的蕃茄,如今都由「醜水果」以半價收購。
除了多出一筆不無小補的收入之外,狄亞斯說:「我很高興,知道自己種的蕃茄沒有被丟棄,而且可以讓比較拮据的民眾享用,它們的品質和超市賣的一樣好。」
葡萄牙經濟近年萎靡不振,失業率高達15%,因此可以想見,「醜水果」的低廉價格頗具吸引力,不過大多數顧客表示,他們真正在意的是支持在地農業、減少食物浪費。
在電話客服中心工作的奈貝絲(Ana Neves)說:「這裡的蔬果當然比較便宜,但也是當地生產、非常新鮮,而且原本會被丟棄;最後一點讓我很困擾。我仔細檢視這些蔬果,實在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讓它們上不了超市的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