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時音。—《河合鈰太郎(琴山河合)》
這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倡建者 — 曾任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教授的日本森林學家河合鈰太郎(1865年6月15日-1931年3月14日),於大正8年(1919年)返回阿里山,望見參天古木已被日本政府砍伐一空的昔日夜宿之地,黯然神傷下,只得用詩句留住當年沐浴在阿里山月光,克難地以石代床,在參天古木的懷抱下,陶醉地進入夢鄉的美好記憶。
河合鈰太郎將此地命名為「眠月」,從此這條阿里山森林鐵路支線便被稱作眠月線。
隨著時間過去,眠月線已無火車行駛,斑駁的鐵道枕木逐漸被阿里山區的荒山蔓草層層掩蓋。宛如當年的河合鈰太郎,眠月線就這樣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靜靜地躺臥在空山幽谷中沉沉睡去。
紐西蘭青年魯本.車諾高夫斯基( Reuben Tchernegovski)的人生在23歲戛然而止,永遠地沉睡在阿里山中。
「人,都是失去了,才會認真回想。擁有,是多麼珍貴,多麼不偶然」—《眠月之山 — 喇嘛預言-p.160》
魯本的父親費爾.車諾高夫斯基( Phil Tchernegovski)作夢也想不到,兒子竟會永遠留在他熱愛的大自然。尋找愛子魯本的這段日子中,費爾在台灣這個陌生國度邂逅不同背景的人,這些人都有個共通點,就是真心地想幫助費爾找到魯本,或是安撫費爾因找不到魯本那惶恐、悲痛的心。這段由魯本牽起的奇緣,被費爾和旅居紐西蘭的何英傑共同記錄在《眠月之山》這本書中,優美的詞藻輔以費爾的藝術創作,獻給魯本之餘,也獻給曾在台灣幫助過費爾的每一個人。
在1998年一個雷聲隆隆作響、冬風呼嘯的雨夜,費爾看見淋得濕透的Piwawaka(毛利文,英文為Fantail,扇尾雀),此時,令人不安的電話鈴聲打斷他的思緒。
上個月去台灣壯遊的魯本從未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因魯本兩年前去馬來西亞雨林壯遊平安歸來的前例,費爾一開始並不是太在意,然而這次不一樣,越發感到不安的他打遍所有台灣朋友的電話,但台灣朋友們都說魯本沒到過他們那兒。
魯本自己的生日、兩歲女兒生日、甚至是兩周後的大節日聖誕節都沒有來電,腦中警鈴大作的費爾將魯本房間中關於台灣的所有資料整理好後,立刻驅車前往亨德森(Henderson)的警察局報案,然而警方卻僅是叫他填表格並取走資料,諷刺的是因為當時的法案,費爾不得要回他親手交給警方的資料,最後還得求助國會議員,費盡周折才取回資料。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求助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對方也僅官腔地回應有消息會立即通知,更糟的是他們竟將資料寄到泰國首都曼谷,因為他們將Thailand(泰國)誤認為Taiwan(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