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有某大學的教授曾經在一開學時便開宗明義聲明:禁止父母在教室旁聽幫孩子做筆記。如果教出一個成績優異但沒辦法自主讀書、獨立做學問的孩子,父母能高枕無憂嗎?
將讀書法「技術轉移」,逐步放手
教育孩子是長遠大計,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不該只短視的追求高分名校,而犧牲了孩子摸索「學習」的良機。
父母指導孩子功課的過程,要時時問問自己:我在送魚給孩子吃?還是教他怎麼釣魚?什麼時候不該再捧上魚塞給孩子,而是讓他自己找魚吃呢?也就是梁旅珠所說的,要逐步做到讀書方法的「技術轉移」。中年級以後她就開始有計畫地逐漸放手。
關於讀書方法的教導和傳授,以下就是綜合許多過來人的經驗法則。
1. 低年級。一起規劃,使用計時器,建立時間感:從一年級開始,就應帶著孩子一起討論每天的行程安排,指導孩子使用「計時器」來感受時間的流逝,孩子就會學著估算自己每一樣功課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如何安排時間。
2. 中年級。開始訓練孩子做「週計劃」、「日計畫」:有了低年級按表操課的好習慣以及建立好的時間感,中年級就很容易引導孩子自己做計劃。將每天做功課、複習課業、練習才藝、閱讀及自由運用的時間估算清楚,再以白紙黑字寫下來,然後依據孩子的學習需要,和孩子討論每天額外的學習計畫及複習科目,並且固定下來。比如,週一到週五每天固定練習數學二十分鐘,課外閱讀三十分鐘,其他科目又該如何安排。討論後,請孩子自己試著做出「週計劃」。
3. 高年級以上。讓孩子自己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陪伴高年級孩子讀書時,不是只有「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單純陪伴、監督與加強教導;更重要的是,一定需常常引導孩子去思考該怎麼進行每一科的複習工作。例如可以常常詢問孩子:「依據之前媽媽跟你一起讀書的經驗,你覺得該怎麼複習?」、「先進行什麼部分?然後呢?」
如果孩子能夠很有條理地說明,不妨就適度放手,告訴孩子:「既然你知道要怎麼複習,那這個部分請你試著自己來研讀。」並且和孩子約定好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剛開始時可以做「驗收」的工作,也就是考核孩子,以測知他自己複習課業的效能以及細膩度,以便找到他還需要協助的地方。如果驗收之後發現孩子仍不上軌道,那就要再回到陪讀引導的階段,讓孩子操練複習的步驟。而驗收的範圍也必須縮小,隨著進步再逐步放手,並擴大範圍。
當孩子反叛,就不適合再介入
從低年級循序漸進的陪伴、監督引導孩子讀書,孩子一定會有一天開始非常厭煩父母的陪伴與介入,這是他們隨著身心成長、邁向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此時,家長勢必要調整心態與做法,而不應把孩子視作叛逆、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