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長遠大計,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不該只短視的追求高分名校,而犧牲了孩子摸索「學習」的良機。建議爸爸媽媽在中年級以後就要開始有計畫地逐漸放手,將讀書方法有計畫地「技術轉移」。
「如果孩子老早就學會了,我不覺得孩子一定要寫回家作業!我對我的孩子就是如此!」一個年輕媽媽曾在我的演講中非常堅定地表達此立場,因為她認為童年時光極其珍貴,不必把時間花在重複練習上。
最後導師願意讓步,只要這位媽媽確認孩子該會的生字都已經會寫,那生字本就可束諸高閣,或者至多寫一遍即可。
培養靜心學習的習慣,從自小認真寫功課開始
在當下,我雖沒有立即反對對這位媽媽的想法,但仍抓緊機會大力宣揚「按時寫回家功課」有下面幾點好處:
1. 除非老師功課出得明顯過多,否則每天完成合理的功課份量,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自己分內工作負責」的基本態度。
2. 每天不間斷地在「固定時間」寫作業,並在「固定時間」內完成,能從小養成「固定的作息」以及「每日不間斷學習」的習慣。
3. 讓孩子始終和其他人擁有相同的責任和權利,才可能養成「認份」的態度,不會隨意合理化自己的「特殊待遇」。
事實上,一般小學中低年級的功課份量不會太多,至多一個多小時內就可以完成,高年級的課業雖變得深難,但應該一小時半至兩小時之內也能完成。寫家庭作業,當然目的是為了即時練習、加深印象,但最大的好處是養成孩子「每日在固定時段靜下心來學習」的習慣。
為什麼不少孩子在進入課業更為艱澀的中學時期時便無法靜下心來久坐溫書?正是因為小學時期根本沒把基本習慣養好。
盯好讀書習慣,請在十歲前
《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的教養名人梁旅珠更毫不隱瞞地說,自孩子上小學之後,她盯得很緊,從小一開始,每天晚餐之後,她就會要孩子拿出聯絡簿,看看有什麼功課,然後規劃寫功課的程序。
但是,這樣隨伺在側,要盯到何時呢?
有一年開學時,我帶孩子到參考書專門店去選購自修時,有位爸爸一口氣拿了好幾個版本的高中參考書去結帳,老闆很好奇,就跟他聊了起來,我在一旁當然也不由得側耳傾聽。
原來,這個看來挺有學問的爸爸會先把每一個版本都讀過,然後彙整出一個最佳版本,每天親自為孩子提綱挈領。當下,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自慚形穢。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細細思量,孩子不是已經高中了嗎,爸媽還需要這麼辛苦的幫孩子讀書嗎?這樣的做法如何引導出一個能獨立自我學習的孩子呢?難道孩子上了大學,爸媽還要幫忙做筆記、天天叮嚀讀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