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花錢變困難,存錢才會容易!學會心理學家的3個秘訣,每月就能再多存3千

2020-12-17 11:47

? 人氣

2. 對「未來」的自己好一點!「預先承諾」讓你多出10%存款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大腦看待「現在」和「未來」的方式截然不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看待「未來」的自己時會出現過度樂觀的傾向:覺得自己明天一定可以把落後的工作進度彌補回來、下個禮拜多運動兩次把今天吃的大餐補回來。於是,「現在」的自己就放心地把痛苦交給「未來」更能承擔的自己,專心享受當下。

不同的「時機點」存錢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圖/Pixabay)
不同的「時機點」存錢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圖/Pixabay)

對美國人來說,最佳的存錢時機是領到退稅支票時(在台灣,或許是領年終的時候),但大部分人卻選擇把這筆「意外之財」花光而不是儲蓄。

因此,Rosa博士和團隊設計了一項實驗,把受試者分為「現在」和「未來」兩組,所有人都被問到相同的問題:「如果你領到退稅,你想把其中的多少比例存起來?」。

兩組的差別在於提出問題的「時機」;「未來」組還沒申請退稅,不知道自己會領到多少錢;「現在」組則是已經領到退稅支票,知道金額有多少。

實驗的結果是:「現在」組平均願意存下17%,而「未來」組則是27%,整整高出一成。

因此,Rosa博士建議,每當你知道有一筆薪水或獎金即將入帳,不妨預先做好運用規劃並直接轉進儲蓄帳戶對未來的自己好一點,也避免錢到手太開心,一個不小心就花光光。

3. 善用「新起點效應」,讓重要的理財決定贏在起跑線

隨著高齡化趨勢來臨,「共居(house sharing)」的概念應運而生。將屆退休的父母將子女外出工作後的空房間出租,讓其他同樣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以優於市場行情的租金入住。除了額外收入支應日常開銷、生活也有人互相照應,避免子女不在身邊而孤獨死的不幸發生。

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是指人們面對人生轉折點時會有更高的企圖心。(圖/Pixabay)
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是指人們面對人生轉折點時會有更高的企圖心。(圖/Pixabay)

2017年,Rosa博士和團隊建立了一個網站,希望能招募銀髮族加入共居的行列。他們在臉書等社群媒體上,針對64歲的用戶投放了兩種不同版本的廣告:

A. 「你的年紀越來越大了,準備好要退休了嗎?加入共居可以幫助你!」

B. 「你正從64邁向65歲,準備好要退休了嗎?加入共居可以幫助你!」

相較於A版本,B版本吸引了更多用戶點選並註冊。原因是B版本設定了一個「65歲」新階段的開始,讓目標客群覺得是不是該為自己做些規劃,準備好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人們面對人生轉折點時會有更高的企圖心。

各位讀者還記得去年底,信心滿滿地在記事本裡寫下的那些「新年新希望」嗎?Rosa博士建議大家好好把握一年的開始、即將邁入30歲、換了新工作等等充滿希望的轉折點,規劃一些重大的財務決定:為存款尋找投資機會來「開源」,重新比較貸款的條件、保險清單來「節流」,保持好自己的財務健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原標題:小資族該如何每月多10%存款?學會心理學家的三個小秘訣:對「未來的自己」好一點!)

責任編輯/焦家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創新拿鐵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