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就是努力做好「收入」高於「支出」這件事!只要每個月都能產生現金流入,甚至讓自己的財務位置遠遠超過「想要」與「必要」,那麼你就算是真正擁有財務自由了!
上班族該如何「理財」呢?其實,「理財」就是看每個人的收入(或總資產)是處在「想要」和「必要」這「兩要」的哪個位置上?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好幾億元,想買什麼都不必考慮太多,代表你的資產(收入)遠高於「想要」和「必要」非常多,那麼「理財」對於你來說,就是一個絕非必要的事。
但是,如果你的收入或資產是處在「想要」和「必要」的中間,這時候就要仔細算清楚了!看看自己的收入究竟是離「想要」近一點,還是離「必要」近一些?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你的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後,現金已所剩無多,那你就必須要降低「想要」的標準。
收入決定你的 「想要」標準高低
例如,小柳是一個每天都習慣喝一杯拿鐵咖啡的人,如果他的月收入是10萬元,扣除每月必要支出5萬元後,月結餘還有5萬元,那麼小柳天天喝一杯150元的星巴克大熱拿(相當於1個月4,500元),也不會對他的收支造成太大影響。
與小柳相反的是小畢。小畢的月薪只有3萬元,扣除每個月必要支出2萬元後,只剩1萬元現金,這1萬元現金要支應他每天3餐的飯錢,以及其他育樂或臨時性支出,如果小畢也愛喝咖啡,那麼一個月4,500元的星巴克大熱拿,就會占去他所剩現金的45%,顯然太高!這時候,小畢就必須降低他「想要」的標準。例如,改喝超商的熱拿鐵,一杯55元,一個月咖啡錢從4,500元降低到1,650元,只占他每月所剩現金的16.5%。
但如果小畢還有其他「想要」的項目必須支出,那麼可能連一個月花1,650元喝超商咖啡都算超支了!此時小畢就必須再降低「想要」的標準,改去超市買一罐平價又方便的即溶咖啡,一樣可以滿足喝咖啡的欲望……
在想要和必要之間 找出平衡點
理財,簡單來說,就是把手上的錢,在「想要」與「必要」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也就是合理的比例。例如,年薪若有120萬元,那麼一年買一個5萬元的「想要」包包,占年所得僅4.1%,可以算是一個合理的比例。
但是,如果年薪只有60萬元,也妄想買一個5萬元包包,占年所得8.3%,這個比例就有點高了,甚至有很多年薪不到60萬元的女生,一年還買超過10幾萬元以上的衣、飾、包,占比甚至高達20%以上,那麼這就是不合理的財務支出比例,屬於「超支」了。
所以,如果你的年薪只有60萬元,1年最多只能買一個價格約2萬、3萬元左右的包包或衣飾。而如果你連收入要支應「必要支出」都很艱難,那你根本就別把「想要」裝進你的腦袋瓜了!因為這時候你應該努力工作、用力兼差,把「想要」變成一個心中的目標就好,然後先把每月必要支出的錢賺到手,等到有多餘的錢之後,再去做「想要」的事!
理財其實很簡單,就是努力做好「收入」高於「支出」這件事,讓每個月產生正的現金流,而且要隨著時間逐漸變多,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更靠近「想要」,甚至讓財務位置超過「想要」與「必要」,如此一來,你就算是真正擁有財務自由了!
文/李美虹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MONEY錢(原標題:年底存款又空空問題出在哪裡?先檢視自己有沒有做到這一點!)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