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與電音表演在台灣非主流,常被嫌嘈雜、難懂,常與夜店、酒精等負面連結。多年來,音樂創作者林強試圖讓這類演出更明亮、貼近一般日常,也在兩廳院30週年的時刻展現。
10月28日的國家兩廳院30週年慶祝活動上,林強將召集一群聲音與多媒體表演藝術家,以「眾聲之所」為名,要在兩廳院戶外廣場帶來自在、明亮又愉快的光影科技與輕鬆電音演出,藉此一新兩廳院過往給人難親近形象。
林強今天接受中央通訊社記者專訪表示,很清楚自己的創作路數冷門、不流行,「兩廳院30年找上我,一開始以為他們只是問問看,想說他們應該還有別的人選吧,加上還在忙電影配樂,就婉謝了2次。」
不過,面對大型表演慶典在台灣,林強說,「很容易被套上親中國化或是刻意本土化的帽子,而這是我一直想打破的。」另一方面,台灣數位科技發展,很多元素靈感源自西方。林強說,「我想的是可不可以試試看一些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東西,像是原住民?」在「眾聲之所」中,他就以原住民圖騰與感恩山林天地精神等元素作為表現基礎。
林強長年從事電音創作,過去10數年,他以電音元素為電影配樂換上嶄新敘事模樣,成績斐然,在導演侯孝賢、賈樟柯等人作品中,他的音樂屢屢讓人驚艷。這兩年,他開始跨足表演藝術,西元2016年與雲門舞集2團藝術總監鄭宗龍合作的「十三聲」,叫好又叫座。
不過,電音在很多人印象中很負面,不那麼光明,林強說,「我一直想轉換這個形象,因此10多年前,我跟夥伴就開始去咖啡店、藝廊,最好是不賣酒的地方做演出,搭配介紹說明,讓多一點人瞭解,電音可以很親近生活、很自在又明亮。」
有別於這樣與聽眾的近距離接觸,林強回憶起過去還是唱片歌手時,「每次演出結束,一唱完、下了台,就被保全或警衛團團包圍,一路被推著走,把兩旁觀眾擠開來,然後被丟上車,隔離。」他不過就是個喜歡音樂、唱歌的人,「為什麼要被『端』成這樣?」
以今年林強在台北電影節創舉的「電影正發生:開放式創作現場」為例,他大方公開創作電影配樂過程,甚至要求電影節公開所有影像紀錄;關於藝術與創作,林強說,「沒有秘密,沒有什麼可以藏,就是應該生活化,一直去說明。」
他說,現下商業環境把藝術家或歌手擺成一個樣子,反而讓人失去交流機會,也失去讓更多人理解的可能。在「眾聲之所」,要走的是生活、自在又明亮基調,大家可自然走動,也可坐著或站著,更可交流討論。
林強笑說,創作者沒那麼大能耐,不可能讓觀眾一聽就喜歡上電音,「但不論是老的或小的,我希望至少讓大家願意聽下去、不會離開,那就阿彌陀佛。」
「眾聲之所」將於10月28日下午5時在兩廳院戶外廣場登場。
文/汪宜儒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