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世紀,動畫電影帶給了世界各地小朋友不少童年回憶。一些新興國家如中國,近年都希望推出更多本土動畫,用自己文化視角向小孩說故事,非洲各國自然也不例外。可是,非洲動畫家正要面對缺乏國際性的題材的問題,也缺乏資金。
非洲的動畫,大多以迪士尼1994年的傑作《獅子王》(The Lion King)作為動畫原型 。動畫混合了很多在西方眼裡很「非洲」的元素:斯瓦希里語( Swahili) 、大草原,和自然靈性。但除此之外,非洲動畫家彷彿未能提出另一種「非洲故事」。
2013年推出的《酷巴:尋斑大冒險》(Khumba) ,暫時是非洲最成功的動畫。
這是一套圍繞著半白色的斑馬的動畫,由南非動畫師福雷斯特( Stuart Forrest)和他的團隊執導。配音也是星光熠熠,有好萊塢明星如布希米(Steve Buscemi)、尼遜( Liam Neeson)及費許朋( Laurence Fishburne) 。《酷巴》是一個令人熟悉的動物寓言,福雷斯特創造了一個非常仔細、真實的非洲景觀。電影推出市場後大受好評,在中國的票房更超過一百萬元美金,打破了南非電影的紀錄。
可是,福雷斯特指出,若要複製《酷巴》的成功,非洲動畫業需要一場革命。他意識到南非動漫產業,以歐美文化背景的白人為主,缺乏多樣性。即使南非是非洲的動畫片龍頭,但很多在非洲設置和製作的故事,亦未能真正代表到非洲兒童。
一直以來,美國為主的動畫電影,其角色設定,也傾向歐美風格,讓歐美白人兒童較容易在動畫片中,找同認同感。例如茉莉公主(Princess Jasmine)、花木蘭和蒂安娜 (Tiana) 等非白人女主角的故事。以《酷巴》為例,它其實是以一個很歐美的角度,呈現的非洲想像。
除了動畫無法真正代表非洲原貌外,市場接納能力,亦是他們其中一個隱憂。非洲動畫現行的商業模式,是先製作電視,讓投資者意識到行業有具大發展潛力,繼而製作電影,成本相對而言亦更為便宜。
但是,福雷斯特和其他動畫製作人,發現現有的商業模式,並不可行。電影製片人認為,非洲市場很多時只佔票房1%,故他們坦言看不到非洲人的需求,亦不視非洲為一個重要市場——即使現時非洲有4億名兒童。
在電視界,南非的公共廣播機構行政混亂,不能像其他國家的公共電視台般支持本地動畫。對付費電視來說,購買知名的動畫亦更為方便、便宜。這使非洲的動畫製作人面對著嚴峻的困局,進退兩難。動畫制作人、BugBox animation的創辦人Tim Argall指出,世界的另一邊廂,法國政府已意識到動畫的重要性,並在早前已開始投資動畫行業,希望能在法國創造另一個迪士尼或彼思,他們希望南非政府同樣會投放資源到動畫行業。
當然,非洲的動畫製作人,也正致力尋求不同的商業模式。非洲另一套成功的動畫Super Strikas,講述一隊由不同種族組成的足球隊,出戰世界超級聯賽,透過比賽,他們學習到團隊合作和公平競爭。就如真實世界的足球隊一樣,每位球員均有贊助及會在他們的球衣上貼上標誌。動畫製作人Richard Morgan-Grenville指出:「我們把主要的廣告客戶放在了球衣上,贊助商遍布全球。」
SuperStrikas的商業模式或許是一條新的出路,但對非洲動畫業而言,這還是一場漫長的路。
資料來源:Quartz
文/ELLY LAM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Outside(原標題:非洲如何創作自己的動畫故事?)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