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夠照顧你多久?」心靈老師給照顧者2大支柱,別被病患拉進負面情緒裡…

2017-09-26 08:20

? 人氣

我跟母親不住在同一個城市,我們固定每周通電話一個小時。但,大約有五年以上了,每次在我打電話給她的時候,她會像打開錄音機一樣,反反覆覆訴說著她吃的藥,她對每種藥物的反應,她的醫生……她的擔心害怕……彷彿沒有一天是舒服快樂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講電話時,她似乎不需要我的回應,就是一個勁的講上一小時。我在聽了好幾年之後,也變得不想聽了,只是拿著話筒,等她又一次講完而已。我們之間有著對話的形式,卻沒有對話的實質。我覺得如果就是這樣走完一生,是很令人遺憾的。

在這些過程中,我有注意到兩件事情,會讓我跟母親之間的溝通產生短暫的改善。

(圖/愛長照提供)
(圖/pixta,愛長照提供)

1. 發掘長者的過往回憶 年輕時的喜好興趣

一個是:每次當我回去台南,跟她一起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比較有話講,寫這篇稿時,母親已經是重複第十次看《甄嬛傳》,其實她都會背了,但她會講給我聽,那個妃子怎樣怎樣,皇上又是如何如何……歸納起來,就是病人需要有一些「跟疾病和醫療無關」的話題、人、事、物等,來分散開他們的注意力。

但是,他們因為活動力有限,生活範圍狹窄,很難自己開發出什麼話題,必須靠他們身邊的人去開發,引起他們有興趣,且也有能力理解和開展的話題。

例如,我的母親年輕時是國小老師,她對小孩的教育相關的事覺得很有話聊;她是蘇州人,對江浙菜非常有研究,所以關於烹調的事,她很願意談;她曾經在美國住了很多年,她有興趣談談完全不懂英文的人,怎樣在國外旅遊、生活。

身為女兒,如果要跟母親維持正向而融洽的溝通,我得擔負起「開發話題」的任務,如果我懶得去用心,她也就只好不斷用她的病痛和各種藥物名稱來轟炸我,這能怪她嗎?不能,因為現階段她狹窄的生活圈,就是只有那些話題啊。

2. 找尋長者生活中的新火苗 細心維繫不讓它熄滅

另外一件事是:2016年,我出版了一本跟兒童心靈培育有關的書《與孩子心靈有約》。

那本書中有一些用繪畫來表達心靈狀態的練習,我希望男女老少都能利用這些練習,於是我給母親也試做那些練習。

曾為老師,她本就擅長繪畫,那一陣子她非常投入於繪畫,畫了她小時候的生活趣事,在畫畫的那段時間,她幾乎完全沒有反覆提到她的病痛,顯得神清氣爽。而且,因為她不再拿跟病有關的話題反覆嘮叨,她跟家人的關係也變得好多了。

這件事讓我領悟到:「應該發掘病人在過去特別擅長的事,並且鼓勵他們重新去做!無論是繪畫,書寫,音樂,編織,說故事等等。」

當他們重拾樂趣時,便要給予肯定讚美,他們的心情改善,自然溝通的品質也會改善。當然,這種事情需要三不五時持續去做,因為病人,尤其是年老的病人,主動提振自己的能力並不強,需要他人幫他們維持「不熄火」

(圖/愛長照提供)
(圖/pixta,愛長照提供)

我的書出版之後,母親也沒有再重提畫筆,但是如果我主動把紙張和彩色筆端到她面前,跟她說:「媽,你們家鄉有很多運河,是嗎?畫艘小船讓我看看。」她鐵定願意畫的,一開始畫畫,她會有好幾天忘記訴說她的病痛,對她,對我們子女,都是一種心靈的休憩,充電。

幫助病人開發新話題或是重溫他們擅長的事,都能夠提升我們跟病人的談話品質。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在所難免,良好的溝通,未必能直接幫助人延年益壽,但至少是有益身心。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自己,或是親朋好友將來離世時,若我們真有過真誠的交談,心靈曾經有過的相互體貼,是不是就比較能說:此生,了無遺憾了。

文/王漪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愛長照(原標題:「你會願意陪伴我,照顧我嗎?」進入病中世界,像是掉進泥淖...心靈老師建議兩種方法,與病人耐心溝通)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