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青少年會進行多次的自殘,這通常表示存在一個潛在的難解問題。為這樣的青少年安排接受心理治療,或是讓他們跟父母、跟親近的兄弟姊妹,或是跟一個他們崇拜的人談談,都會有幫助。從旁陪伴青少年是最重要的事,讓他們知道當有需要時,你一直都會在;而不論發生什麼,你都會始終如一地愛著他們。對他們咄咄逼人沒有任何助益,因為自殘者不會因為人家叫他不要做就停止自殘;他們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一個他們必須自己去經歷的過程,進而了解自殘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如果青少年正透過割傷自己來自殘,這通常不會是他們唯一試過的自殘辦法。燙傷、催吐、絕食都是普遍的作法,因此,這些也會是需要被處理的議題。透過傷害自己,孩子企圖控制自己的感覺:受傷所產生的感受,孩子會說:「我寧願感受自己所創造的痛苦,也不要感受朋友和家人強加給我的感覺。」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
對於最愛的校外活動不感興趣;工作上出現問題,對工作失去興趣;藥物濫用(包括酒精及合法與非法藥物);行為問題;從家人和朋友圈撤退;睡眠型態的改變;改變飲食規律;開始不在意衛生和個人的外表;嚴重難以專注;學校成績一落千丈;對學校作業失去興趣;從事冒險的活動;抱怨無聊的次數變得更頻繁;對於鼓勵不像過去那樣有反應。
如果青少年子女出現任何一種自殺警訊,父母都要認真看待。鼓勵他們跟你談話,或是幫忙找到一個他們可以談話的對象。就算他們在過去曾威脅要自殺,卻沒有真的付諸行動,仍要真誠地表達你的關心,並對他們進行真正的傾聽。他們需要看見一道希望的曙光──讓他們知道,不論現在的情況看來有多糟,總會有個「雨過天晴」的明天在等待著他們。
跟孩子談自殺時,很重要的是,要使用諸如「自殺」與「死亡」這樣的字眼──別怕會將你以為青少年子女從沒想過的概念介紹給他們,而迴避這些字眼。你可以問孩子,如果他真的結束自己的生命,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這麼問,可以幫助你找到真正在困擾他的問題。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任何自殺的警訊,不要遲疑,馬上尋求專業的協助。
作者簡介|簡‧尼爾森,琳‧洛特(Jane Nelsen,Lynn Lott)
簡.尼爾森(Jane Nelsen):是專長於婚姻、家庭和親子關係的合格心理治療師及國際知名演說家。她今年近八十歲,擁有舊金山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是七名孩子的母親,依舊活躍於全球巡迴的演講與工作坊。
琳.洛特(Lynn Lott):是有執照的家庭心理治療師。她擁有舊金山大學婚姻與家庭諮商的碩士學位,自一九七八年起便開始執業,幫助過無數的父母、夫妻、青少年與個人。她現在也透過Skype對全球各地的個案提供諮商治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好書屋《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溫和堅定的父母力,90個守則,引導孩子放眼未來、邁向獨立》
責任編輯/陳憶慈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