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竹山天梯,就這麼轟動,我們也要蓋一座更大的吊橋,」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村長嚴清雅說,早年太平村是往來梅山和草嶺的中間點,公路開通後人潮散去,逐漸沒落。他當上村長認定唯有觀光才能繁榮地方,提出太平天梯構想,獲得當時縣長陳明文和立委張花冠全力支持,歷經12年向各部會爭取,還遇到包商解約,好不容易等到完工,「我們太平村要大發展了!」他掩不住興奮。
蓋雲梯救觀光,嚴清雅不是頭一個。最近全台正掀起天空旅遊熱,各縣市一窩蜂狂建天梯、天空步道、天空走廊、吊橋,即使名稱不同,卻都在搶空中商機救觀光。各縣市,比高比長比創意,還要比驚險刺激,看得全台民眾眼花撩亂。
瘋狂競逐 台灣恐淪為天空步道之島
總計,台灣目前投入營運和即將落成的天空步道,加起來就有18條,如果再把規劃中的列進來,將多達21條,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條天空步道。其中以南投縣八條最密集,觀光收入一半都靠天空步道撐起來。
小小的台灣,天際線恐將被步道、吊橋所取代,成為名符其實的「天空步道之島」。
然而,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天空步道嗎?
攤開各縣市財政報告,這些天空步道、吊橋的興建款項,多半由觀光局補助。
「我們有擋,但縣市首長找立委硬壓,實在擋不住,」一位交通部觀光局官員私下透露,他們曾試圖擋下太平天梯,一方面同質性高,容易產生排擠,另一方面從專業角度看,周邊配套措施根本還不到位,蓋了反而衍生更多問題。無奈地方壓力太大,就像被人拿刀抵住脖子,只能乖乖就範。
要是拿不到中央補助,縣市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棄。舉凡企業回饋金、風災補助款都能挪用,甚至把腦筋動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就算經費自籌也要蓋出天空步道。
縣市政府積極爭取天空步道,除了能「促進觀光」,更是展現政績立即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較於交通建設動輒上億,蓋一條天空步道其實花不了多少錢,不用曠日廢時等環評,縣府就可以直接發包興建,完工後,回收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對縣市政府來說,每條天空步道都是揣在懷裡的小金雞。
以全台第一座以玻璃橋面建築的桃園小烏來天空步道為例,只花了800萬,開幕三個月就擠進76萬人,不到四個月就回本。南投和彰化交界的猴探井天空之橋更誇張,對外開放三個月,就把當初用來興建的2300萬賺回來,被喻為台灣天空步道熱的始祖。
其他在這兩年此起彼落冒出的天空步道、吊橋,幾乎也都能順利在一年內回本,等於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也因此各縣市爭先恐後地蓋天空步道,深怕搶輸人家。
2017年4月,雲林林內鄉的兩位村長就連袂向林務局陳情,爭取在龍過脈步道旁興建景觀吊橋增加觀光吸引力,「南投已經設了那麼多座天空步道、天梯,雲林連一座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