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的大學無法錄取單項能力超強的學生?成大教授感嘆:台灣的大學只配稱為小學

2017-10-16 10:40

? 人氣

因緣際會,到美國後遇到 Strauss 老師,他把我的電子學救了回來;遇到同學周志伸,讓我一窺音響的路徑。所以當我拿到博士學位,本有機會到IBM華生實驗室(Watson Lab)工作,我卻選擇到史丹佛大學的音樂與聲學計算機研究中心(CCRMA),除了領不到IBM一半的薪水,也沒有綠卡可以辦,卻意外地開啟我做音樂技術的大門。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沒有一天後悔過放棄高薪、綠卡,與一群諾貝爾獎得主工作,只因我做著我喜歡的音樂領域小小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很多人說人類社會的結構像是一個金字塔,聰明會唸書的大概就是某個比例而已,逼也逼不來的,不是嗎?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唸大學,結果卻人人唸大學,所有學校,連技職體系大學,都在做研究寫論文。

在台灣許多父母的心中,子女似乎只有一條路,唸大學、唸研究所、當公務員、或進台積電、進好公司,坐辦公室吹冷氣,人人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人生早早就失去夢想。學生們除了長相不一樣,其他部分都差不多,套一句話,就是沒有生物多樣性。生物學家告訴我們,沒有多樣性的結果,離整體滅絕也就不會太遠。

大學考招入學方式必須先改變,才可以引導學生與家長。天下父母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一條康莊大道。目前大學取才方式主要還是看國英數等科目,大家都在想辦法讓這三科變得更強,而不願去學其他的學問。

02.PNG
(圖/tender484k@youtube)

打開考招多元大門

我們有沒有可能去錄取其他科有基本能力,但單項能力超強的學生進來?以我自己所在的資工系為例,如果我們將PR值門檻放低,然後讓想入學的學生得考一天上機考程式設計,解的題目不用多,一、兩題就好。或許有人會擔心,讓PR值較低、具備一定程式能力的人才進來,這群學生會不會畢不了業?其實不難,只要我們調整課程安排,不用那麼執著一些必修課,讓他們修完最基本的內容就好。

只要我們願意先行改變,高中生就會發現,原來我只要找到優勢能力也能進不錯的學校,進了大學後,就專注在一、兩個有影響力的專案上,再用這個專案成果進好的研究所,家長才會放心讓孩子決定完成學業的方式,學生才不必去「碩士補習班」。至於一些其他領域的能力,等有一天他們真的需要了,就會有學習動力,我們再讓他們回來學校修課就好。

美國教育很大一個優點就是多元,只要你有特殊專長,甚至只要夠有決心,肯拚命,總是可以找到管道升學與就業

我有兩個師弟,大學唸的是音樂演奏,畢業工作幾年後,卻到史丹佛大學的音樂與聲學計算機研究中心唸研究所。其中一位的微積分應該只有高中程度,其他的大學數學一概不會,花了兩年時間把該補的數學基礎都補上,還一路唸到博士畢業。畢業後就去創業,大概是賺夠了,把公司賣掉後,人間蒸發,自此退出江湖;另外一位則是在加拿大的一間世界排名前百大的大學任教。兩位在研究上都比我有成就,因為他們深厚的音樂底子,做起音樂技術研究比我有更多的優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