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後,當你定期檢視物品時,你對它們的愛將會越來越深。就算連一件物品都沒辦法丟也無所謂,早在你重新思考這件物品的意義時,你的人生就已往前邁進一步了。
2.房間大小不重要,只須專注將物品分類
收納是為了協助我們更有效率地使用物品,充其量只是手段,絕非目的。
居家環境的大小與物品的依戀程度毫無關係,所以只要把「物品的意義」和「收納難易度」拆開來,當成兩件事思考,就能實現絕對不會後悔的整理。因此,請大家先暫時不要理會收納量,專注在「這個東西對我有什麼意義」的分類作業即可。
3.慢慢整理也無妨,每次不超過三小時
一般人對於整理的態度都是「必須一氣呵成,絕不能拖拖拉拉」,但這樣的做法對於那些熱愛物品的人來說完全行不通。
整理是相當需要集中精神的程序,而人們每天能夠持續做出正確判斷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三小時。為了符合這項原則,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整理時間拉長、分段,以「每週一二次,每次不超過三小時」的方式,穩紮穩打地向前邁進。
我自己也是這樣,絕對不會受理工作時間在三個小時以上的整理委託案。雖然短短三小時的緩慢進度,無法明顯看出整理前/整理後的效果,但也正是因為過程中能夠謹慎以對、仔細評估,很少有客戶會在事後感到後悔。
根據我的經驗,若是一人獨居的場合,光是整理整間房子,平均就得花上約20~30小時。當然,若你想快點看到效果,也可以利用三連休期間(編按:日本每個月都會有一次連續三天的休假,稱為三連休),採用10小時×3天的方式集中處理,一口氣完成整理作業。
但如果強迫自己在一天之內持續整理超過三小時以上,不論進展是否順利,最終都很容易陷入自暴自棄的局面。「哎呀,麻煩死了,乾脆一口氣全部丟掉算了!還考慮什麼留或不留!」在這種恍惚狀態下,很多人會把所有的東西全都丟進垃圾桶。當感覺變得麻痺,判斷就會逐漸變得大膽,然而,你一定會在整理作業結束不久後,為自己當下一鼓作氣的衝動而後悔。
因此,最理想的整理狀況,是在每次三小時內、從容整理的過程中,猛然驚覺:「咦?家裡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整齊了?」當你達到那種狀態之後,每週只須花三十分鐘維護,就能打造出更容易整理、維持的理想居家環境。
4.不丟東西,反而有助釐清你愛的是什麼
每個人對物品的感情各不相同。最簡單的分類,就是「依戀強烈的物品」和「沒有依戀的物品」。因此,在進入步驟二:整理之前,請先試著建立一套「將依戀視覺化」的愛物排行榜。
所謂喜愛的物品,大多都是:
● 一看就喜歡,非買下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