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僕,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
——馬克·吐溫(Mark Twain)
但無論是多麼精明的人,都一定有過非理性的使用金錢的時候。
例如,你可能曾經因為打折而買下不需要的商品;因為經不住誘惑,一時衝動的做出了讓自己後悔的消費決定。
當然,消費不是什麼天大的壞事,但每次在月尾查看銀行儲蓄時,你可能都會感到有一絲懊悔:你覺得,這數目應該更多的。
不過,這種情況還不算可怕,畢竟你是知道自己在哪項決定、哪些習慣錯了才導致這個結果,所以你才會感到懊悔。
而比懊悔更可怕的情況是驚訝——那種,因為不知道錢是怎麼被花光的驚訝。
這個星期解讀的是《怪誕行為學5:理智與金錢》(台版為《金錢心理學》),作者是著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和專欄作家傑夫‧克萊斯勒 (Jeff Kreisler),我們曾經多次解讀過艾瑞利的著作。
雖然這本書看起來像是本理財書籍,但其主要內容不是探討理財或賺錢,而是要探討如何更理性的花錢、減少非理性的消費,以避免自己的非理性搞砸自己的經濟。
對此,我們得先從人的注意力談起。
專注的失策
先來看一個書中提到的思考題:
假設在你眼前放著一個柳丁和一個蘋果,只讓你選一個來吃,你會選擇哪一個?這兩種水果比較起來十分容易吧?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個。
但如果我們給這兩種水果標上不同的價呢?這時,我們就得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願意花1美元或50美分去買一個蘋果,這個時候,選擇就變難了。
如果蘋果的售價是1美元,而柳丁是75美分,選擇會變得更加複雜。這意味著,選項之中一旦涉及金錢,決策就會變得讓人頭疼。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這是因為人類的注意力是有限制的,我們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而一旦要同時考慮的事情多了,哪怕只是多考慮一件事情,都會需要我們來回切換注意力。
以剛才的思考題為例,你一下要考慮喜歡哪種水果的體驗,一下要考慮價格是否划算,這樣來回切換注意力會消耗我們的認知資源,並漸進地造成認知疲勞、會產生「麻煩」的感覺。
另外,人類的認知限制也是我們陷入其他非理性消費的關鍵因素。
由於我們不喜歡「麻煩」的感覺,而且我們也沒有能力考慮太多,所以在做消費選擇時,我們總是會目光狹窄的把選擇固定在眼前的幾個選項之中,殊不知眼前的這些選項或許都不是合理的消費選項。
對此,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自己做過的研究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