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財經官僚也都在美援會身兼一職,像是主委嚴家淦、副主委尹仲容、秘書長李國鼎等,他們深知美援為兩面刃,十分小心自持。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瞿宛文分析,當時決議運用美援進口原料,垂直整合扶植臺灣產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更指出,尹仲容是國民政府財經領導裡面最先換腦袋的人,「為了把商品賣出去,匯率固定為1比40,以便宜的價格打進國際市場,臺灣從此走向出口導向階段。」另外,設立「獎勵投資條例」吸引外國企業投資,以便宜的人力跟高效的生產力在國際上博得一席之地。
政府相繼在高雄、台中等地設立全球獨創的「加工出口區」,許多農村人口紛紛湧入就業,尤其是許多十多歲的年輕女性就這麼被送去做工賺錢,供家裡的哥哥或弟弟讀書,知名台語歌《孤女的願望》就是在這個時代的產物。
西進?南向?台灣經濟發展的未來究竟在何方?
到了1970年代後,因應石油危機、調整產業結構等需求,臺灣在經濟上有了新的規劃,包括「十大建設」、促進產業升級、設立科學園區等,在政策上力圖往更高價值的產業邁進,80年代後期更有以台積電為首等晶圓代工廠,讓臺灣贏得「半導體王國」的美譽。也在一波波改革轉型中「臺灣錢淹腳目」,榮登「亞洲四小龍」。
不過另一方面,危機也隨之而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台商也在1987年解嚴後大舉西進,不只是傳統製造業,就連高科技產業也紛紛登陸。雖然李登輝總統曾經提出「戒急用忍」政策抑制西進,但終究阻止不了這波浪潮。
在中國工資逐漸上漲、當地企業崛起的情況下,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都曾提過「南向政策」,在蔡英文時代再度被重視,鼓勵台商往東南亞發展,究竟這次能不能成功推動,仍是政府努力的目標。
從2018年掀起的中美貿易戰,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下台未完待續,新任美國總統拜登會如何與習近平過招,將是牽動世界局勢的重要關鍵。至於身處中美勢力交鋒最前線的臺灣,也被時局牽引著,陸續傳出部分美國大企業紛紛將臺灣納入投資布局,也有許多西進的台商大舉回流,臺灣的經濟會再次坐上起飛的班機嗎?
臺灣70年來的經濟發展,究竟還有怎樣的故事?公視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系列〈臺灣製造的美援時期〉將探訪當年的美援會工作人員、歷經興衰的製造業老闆、員工、歷史學者、經濟學教授等各方面的角度,一起鑑往知來。在瞬息萬變的未來裡,臺灣製造如何找到活下來的路?或許,在過去裡頭,都隱藏著它的密碼。
公視2021年旗艦歷史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系列,由杯杯文創伙伴公司製作、新生代導演徐浩軒、許雅婷執導,從人口精算、美援、土地改革、WTO議題切入,關注臺灣現代化過程中罕為人知的關鍵性人物與故事,於每週二晚上十點於公視主頻播出,〈臺灣製造的美援時期〉集於2021年3月2日首播。詳情請上《公視時光臺灣》官方粉專。
責任編輯/連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