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蔣介石死後,宋美齡強忍淚水、蔣經國卻嚎啕大哭?揭強人殞落背後,不為人知的往事

2020-09-01 06:30

? 人氣

蔣介石死後,蔣經國與宋美齡是如何相處的呢?(圖/維基百科)

蔣介石死後,蔣經國與宋美齡是如何相處的呢?(圖/維基百科)

一九七三年初,蔣介石從好似熟睡的昏迷中醒來。他拖著病體在這個世界上又活了兩年,於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七歲時去世。他早已選定埋葬自己的地方:宏大的南京中山陵園內。因為南京在共產黨中國,蔣下令棺槨不落土,停放在臺北郊外的慈湖,要等到中共垮臺後搬到大陸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最後的日子裡,他與美齡的關係是安寧的。美齡的要求沒達到,也就接受了現實,對垂死的丈夫十分溫柔。她會長時間地坐在他身旁,跟他聊天作伴。他死前不久,美齡得了乳腺癌。對這個她一生中患過的最嚴重、最致命的病,她對丈夫一個字也沒提──跟從前不斷述說病痛完全不同。住醫院開刀時,她專門交代不要讓蔣介石知道,只說她患了感冒,不方便來看他。從心底裡,美齡疼她的丈夫,她知道丈夫也疼她。

蔣介石與宋美齡。(圖/維基百科)
蔣介石與宋美齡。(圖/維基百科)

蔣死後,美齡在私下裡放聲大哭,但在公眾場合,一滴眼淚也沒流,鎮定果斷地主持各種複雜的安排,出殯時帶著尊嚴的哀傷站得筆直。與她相反,經國號啕大哭,要人扶著才站住腳,以致美齡對醫生說:「你們哪一個給他打一針,讓他鎮定一下。」(結果沒打。)這樣失去控制的悲哀太罕見了。須知經國早在蘇聯做人質時,就磨練出超乎常人的控制感情的能力。可如今,他似乎完全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看當時的照片,他用手撫摸著蔣的臉龐,哀哀欲絕。他對父親的哀悼,不僅強烈,而且長期不絕。蔣死後很長時間,他給美齡的信上還常有這樣的話:

中秋日兒獨坐士林父親臥室,靜思沉念。當晚在慈湖全家聚餐,以陪父靈,傷感至深……

現當菊花盛放之際,回憶每年與父親參觀秋菊展覽,不勝感慨……

兒與媳婦自慈湖拜謁父靈歸來,曾代大人〔美齡〕折盛開之桂花一枝,置於父靈前……

兒夜宿慈湖,山間明月照,又見庭中茶花開放,益感靈堂之素靜安寧,惟深感孤寂哀傷……

最後還得美齡來寬慰他,請他想想,他跟美齡的經歷比起來,已經很不錯了。美齡「幼年去國,就學十年後返國,祖父〔美齡之父〕不期時即謝世,頓失父親……」;而經國你呢:「今父親年登高壽,始撒手離我母子,汝得伴侍更多年時,已較余幸運多多也。」

盛年的強人經國對父親的悼念如此哀傷,如此持久,應該出於某種非同小可的原因。很有可能,蔣在晚年與經國獨處談心時,講述了他怎樣把兒子從史達林手中救出的經過。為了救他,父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沒能消滅中共,最終失去了大陸。這一事實足以劇烈地震撼經國。

蔣介石與蔣經國。(圖/維基百科)
蔣介石與蔣經國。(圖/維基百科)

另一場飽含感情的追悼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毛澤東。毛推翻了蔣介石,又殺戮了數以百萬計的人以確保蔣不能捲土重來。可毛把蔣視為真正的對手,對他存著一份尊敬。蔣死後的一天,病魔纏身、八十一歲的毛,在他寬大的木板床上坐起來,沒吃什麼東西,沉默莊嚴地把專門為他錄製的南宋詩人張元幹的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詞。錄音只有幾分鐘長,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種葬禮的氣氛。毛時而靜靜地聽,時而用手拍床,擊節詠歎,神情悲愴。幾天後,毛念念不能釋懷,嫌這首詞送別的味道還不夠濃烈,改寫了最後兩句,把「舉大白,聽〈金縷〉」改成「君且去,不須顧」,下令重新演唱錄製。毛向蔣介石做了最後的告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