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文件不容易讀
保險文件多如牛毛,有要保書、保單、批註書、契約變更申請書、健康告知書等。這些文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每個字分開來看,都認識,但是放在一起,就不一定看得懂。因為這些保險文件具有法律效用,所以使用大量的法律與醫學名詞,很不容易讀。一般人即使認真拜讀,也是一知半解。實務上,保戶往往都是倚賴業務員的解說與建議來做決定。
保險文件具有極大價值
這些保險文件還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極大的價值。例如一份要保書的保額,少則幾十萬,多可達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如果要保人申請變更受益人,當被保人死亡時,新的受益人有機會獲得巨額死亡給付。因此,簽署任何保險文件之前,一定要詳讀內容,否則萬一不幸遇到存心搞鬼的業務員,或是自己搞錯了,你的權益可能受到重大影響。
存款送保險,排球變籃球
台灣在2007年曾發生一件非常有名的不當招攬壽險大案,受害保戶人數眾多,引發全國性金融消費爭議。
當時某家保險經紀人公司銷售投資型壽險,使用不當的招攬話術,例如「存款送保險」,讓消費者搞不清楚該商品是存款還是保險。業務員甚至用「排球變籃球」的說法,令人誤信購買該商品一定會讓資產增值。
不少消費者在「資訊不對稱」的情境下,被業務員的話術迷惑,沒有詳細閱讀契約內容,就迷迷糊糊地簽約,高高興興地把錢「存入」這個有誘人高利,還附贈保險的「存款帳戶」。
錯把投資型保單當存款
其中有一個案例非常離譜,令人好氣又好笑。某君為了購買這個難得的商品,將豪宅抵押貸款1.2億元,「存入」這個高利帳戶。豈知一年後,他收到一張「續期保險費繳費通知」,要他再繳交1.2億元。他嚇了一大跳,心想哪有每年都須存錢的存款帳戶。待他仔細研究相關文件後,才驚覺他買的是「投資型保單」。
試問,如果你是這位天才消費者,如何是好?當然是與其他眾多受害者一樣,到處申冤、投訴,搞得主管機關天天被立法院修理,一個頭兩個大。
亡羊補牢,如今壽險公會的「保險業招攬及核保作業控管自律規範」第四條,即要求保險公司應確保業務員招攬時,應確認要保人已確實瞭解購買的是保險商品。
104專案令人啼笑皆非
另一件大案「104專案」也是投資型保單惹的禍,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2009年某老牌保險公司在南部的某業務單位不當招攬投資型保單,自創「104專案」,保證投入100萬元,一年後保證增值為104萬元。
許多客戶大為心動,但是沒有行動;因為沒有錢。這個業務單位真的很天才,又介紹「固特利房貸專案」給客戶,鼓勵客戶右手借二胎房貸,左手買投資型保單。
重點是保單中並無104專案的條款,所有「保證」都是業務員影印在沒有公司名稱、商標、地址、電話的A4紙上。
問題是投資型保單有一個特點,保險公司收到首年保費後,要支付核保、發單、佣金等費用,能用來投資的金額極少。因此,保戶們首期投入100萬元,一年後的帳戶金額,不但沒有104萬元,連100萬元也不保,只有很少一點點錢!
一千餘位保戶當然抓狂了,紛紛向立法院、金管會及媒體投訴。保險公司最後返還受害客戶已繳保險費13億元,保單自始無效。保險公司也因此被金管會重罰,並遭停售投資型壽險商品6個月。
不懂的金融商品不要亂買
以上兩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其實消費者也不是全然沒有錯;他們不看清楚,或是有看沒有懂,就簽署重要的保險契約。
由於金融商品無形、複雜,買賣雙方處於極端的資訊不對稱,消費者較為弱勢,因此需要監理機關給予最大的保護。但是,消費者也要學習保護自己。
希望藉著上述案例分享,大家可以謹記,錢不好賺,不懂的金融商品不要亂買,看不懂的文件不要亂簽,以免權益受損、口袋失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oney錢(原標題:買保單前「這點」千萬要留意!小心賠了百萬還不知道)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