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與社會價值觀的壓力下自我設限或放棄
去年榮獲「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清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王慧菁分享,當年她的父母也曾一心想讓她念師範,畢業後可以當老師;她則慶幸當初遵從自己的想法,念成大生物系。後來她想要繼續深造,母親希望她找份穩定的工作,她用薪水和學歷的投資報酬率,成功說服了母親。
然而,王慧菁以為只有她那輩的父母才會有這種想法,沒想到直到現在,她碰到的學生家長還是有同樣的觀念,「這一群女孩,當然壓力比較大,發展容易受到限制,非常可惜!」
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逄愛君則指出,念理工的女生給人的形象是「女強人」,好像很強勢,其實並不正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所研究員陳韻如認為,女生比較容易自我設限,也比較容易放棄,有時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來自家人的壓力。她曾聽過念光電所的女生,因為家人的反對而放棄念博士的機會,她感到十分惋惜。
女生的成績好卻不夠自信
此外,女生對數理的自信心明顯低於男生。2015年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NESC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經針對全球15歲男生女生學習差異做出調查。結果指出,男生雖然在數理的平均成績上贏過女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數學好的女生明明在成績上高出男生19個基點,但被問及數學是否在行時,分數高的女生的自信心,竟然和分數低的男生是一樣的,也就是女生的成績好卻不夠自信。
同樣也是「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的陳韻如觀察,女生的問題確實是自信心不足,明明做了90分,卻覺得自己只有70分。「尤其是亞洲的女生,更不敢相信自己做得好,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常常需要人家的肯定。」但她認為,在研究的領域,女生反而比較不會好好高騖遠,太過自信。
事實上,信心是可以培養的。北一女前任校長丁亞雯曾經分享,當年她特別看重數學,希望老師在數學教學上多鼓勵學生,有趣的是,那一年的聯考數學成績果真就超過建中。她稱這是比馬龍效應,也就是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不是,但經過提點與鼓勵,學生也能有優秀的成績。
讓業界的典範分享自己的資訊和經驗
全美優秀公立高中排名第二名的伊利諾數理中學(IMSA),也是STEM的標竿學校。校長達赫蕾(Marie Dillion Dahleh)分享,從小她的數理就非常好,數學跳級,但真正等到她上了普林斯頓大學應用數學系,班上只有3個女生,她才意識到原來她是少數中的少數。她的母親非常保守,常告誡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達赫蕾的回答經常是:「你等著瞧,我會做給你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