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想要」與「需要」的需求
為什麼有效
洗碗、倒垃圾等是必須做的日常家務,有時我們會覺得麻煩而發懶逃避,甚至心生厭煩,但這樣的心態是可以克服的。關鍵就在於運用「活動配對」的概念,把「想要」與「需要」這兩者的需求相互結合,進而將必須做的事變成想要做的事,這種做法稱為「誘惑綑綁」。
把喜愛的事物與有挑戰性的事物合併進行,能夠紓緩你的焦慮,讓討厭或困難的工作變有趣。
二○一二年有項研究,提供受試者一套內容輕鬆有趣的有聲書,並鼓勵他們在上健身房時聆聽,但其中有幾本只能在健身房裡使用,不能帶出去。
最初的健身房報到率分別增加百分之五十一及百分之二十九,而在研究結束時,有百分之六十一的受試者決定購買那些只能在健身房聆聽的有聲書。這顯示把「想要」與「需要」的體驗結合,確實能提升嚮往或是效率的程度。
實行步驟
1.找出有哪些是比較困難、「需要」做的事
通常是你想逃避、不喜歡做的事,例如:燙衣服或是附餐想加點薯條。
2.列出你喜愛或「想要」做的事
例如:追劇或者打籃球。
3.聰明地結合以上兩件事,提升完成的可能性
例如:只有當你在洗衣服時,才能聽你最愛的播客節目;在剪指甲的空檔,回訊息給你早就該聯絡的人。
用「如果⋯⋯那就⋯⋯」造句法強化決心
為什麼有效
我的客戶瑪莉亞非常享受單獨上健身房的時光。事實上,無論是在做運動、閱讀或思考,如果她能有充足的時間與自己獨處,心裡會覺得非常充實而自在。
然而,瑪莉亞注意到她最近根本沒有獨處時間。因為她的家人與朋友常邀她一起出門,或者老闆總是要她完成非常急迫的任務,而她通常都會對他們的要求照單全收,這使她陷入心理拉鋸戰之中。一方面,瑪莉亞很開心能
與親友共度美好時光,和受到上司重視,但另一方面,卻也因為無法滿足自身需要獨處或休息的需求,而感到無比沮喪。
瑪莉亞起初認為與朋友保持互動就跟運動一樣重要。但是她最終意識到,假如沒有運動健身,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狀態,她就無法享受與朋友共處的時光,因為身心呈現疲累的狀態時,讓她覺得痛苦不堪。
為了幫助瑪利亞解決問題,我們一起努力找出她最重視的事情,並且判斷哪種狀況值得優先考量。她想衡量單獨享受健身時光和為好友慶生這兩件事,我們便採用「如果……那就……」造句法,好讓她更容易做出自己的選擇,或是了解該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
舉例而言:「『如果』她要為好友慶祝生日,『那就』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如此她便明白,獨處的需求對她而言,會比去參加好友的生日聚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