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邊,一定有個「愛裝熟」的朋友!如何廣結善緣卻不討人厭,心理學這樣建議

2017-12-01 09:30

? 人氣

當然很多疆界是你想像出來的,但也很多疆界是這個社會的主流想法,這些疆界有可能是社會文化賦予的,而你就是放入自己內心而已。有時候你身為一位子女,你有應該要尊重父母的地方,而身為父母,有時候因為被賦予某種權力,時常可能認為自己有權利侵犯子女所在內心自己訂下的疆界。這些疆界所形成某種互動上的規範,有時候是衝突的來源,朋友之間你談「熟不熟」,親子之間你則是想著「該不該,或能不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各式各樣的疆界來源

心理學家Lind Friel在談家庭之間的衝突時,說明過各式各樣的人際疆界,這讓我們拓展視野,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如果要保有某種界線時,我們可以從哪些地方來制定規則(當然我們不會真的對人際關係制定規則,但如果你想要想清楚你跟某個人之間拿捏的線在哪裡,你或許可以考量這樣的結構)。

首先是我們對於身體上的疆界想像:這部分很容易思考,基本上你對你自己的身體有某種空間的想像,你能判斷有誰能進你房間,有誰能碰你,有誰能夠抱你,或是誰都不能,即便是父母。

再來是在智能上的疆界:當你想要表達你自己的想法或是觀點時,有些想法你覺得即便被否決也無所謂,但有些想法你不喜歡被人忽視,不喜歡被不尊重的對待,所以你在自己的智性表達上總想像應該會得什麼樣的對待,而這就是你對於智能上的疆界想像。

而情緒的疆界,則是你想要的感覺,你覺得你可以跟別人分享多少感受,情緒,並且你希望這些分享是如何被對待,是被尊重,還是不當一回事,或是被批評,當別人不重視你的情緒,而你覺得該被重視時,你的情緒疆界就被正在挑戰著,而內心的不舒服也油然而生。

社交的疆界是比較好想像的概念,有時候你對你想要出去的朋友有親疏遠近的區分,而你希望你定位靠近的朋友,也同樣靠近你,如果你覺得應該要保持距離的朋友,卻一直想要介入你生活,你就會有一種被侵犯的感覺。

社交疆界的進一步就是所謂性的疆界,不同於身體空間的疆界,這種疆界是你判斷誰可以碰你,又碰到你哪裡的接界,誰可以對你表達曖昧,誰又可以對你講跟性有關的話題,你對這些事情有一些想像,即便你沒覺察到,它就是存在在那裡。

金錢疆界是你對彼此之間,物質狀態的想像,每個人對於物質與金錢的想像不同,你有你使用錢的方式,而當別人不是如此使用時,你也會覺得不被尊重。

最後則是你對時間所想像的疆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觀,你可能重視未來,也可能重視過去,你可能在乎時間要快,而也有可能覺得時間要慢慢過,每個人對於時間流動的方式,以及自己利用時間完成事物的想法都不同,如果有落差,這也是讓我們不悅得來源。

這些疆界有時候我們很明確,但有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概念,甚至會不斷變動,心情好的時候,疆界消失,什麼都無所謂,心情不好的時候疆界縮得很緊,什麼都不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者會認為一個情緒不穩的孩子,時常跟父母沒有穩定的性格與對事物的疆界有關了!因為沒有穩定的疆界,孩子也很難學會什麼是屬於自己的疆界,跟判讀別人的疆界。

疆界就像你生活中內心的圍牆,你有可能很穩定的一直有一個所謂圍牆的構造分配圖在內心,但也有可能你至始至終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導致你的疆界很難去穩定判斷。當你沒有穩定的疆界時,同理心上你也很難想像別人在生活中的事物上有著自己的疆界,而你就會時常造成別人心中那種「我跟你很熟嗎?」的厭惡感,因為你總是超線......

參考文獻:Elaine Savage. (1997).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The Art of Dealing with Rejectio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我跟你很熟嗎?』,那些總是拿捏不清楚人際疆界的人....)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