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旅居美國的網友在Dcard上發文,分享了自己在美國一年以來的防疫經驗,希望能幫助到台灣朋友。她認為防疫最大的風險不是出門,而是群聚。而她也提出許多民眾對於新冠肺炎的知識盲區,像是新冠病毒並非針對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點外送仍有風險、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等等,引發網友熱議。
該名網友在Dcard上發文,說明自己過去一年在美國時如何對抗新冠疫情,希望能幫助到台灣朋友,同時,她也提出台灣人的部分觀念,跟她所接收到的資訊,或者自身經驗不符合,所以特地提出來討論:
重症與死亡不是只針對老年及慢性病史的人
她指出,「根據五月的最新報導,在智利,過去幾個月以來,39歲以下的年輕人因為Covid-19住院的比例,上升超過70%。在巴西,Covid-19病患中,40歲年齡層有最高住院比例。在美國部份區域,20幾歲因為Covid-19住院的人,甚至比70幾歲的人還多。」
而她周遭親友的例子也證實了這個論點,她表示,伴侶的親戚大部分皆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其中一人死亡,年僅38歲,另一名重症患者也只有36歲,兩人皆無慢性病史,而輕症的親友反而都在60至70歲之間,「我們詢問過醫生,為何這麼年輕會死亡?(我們無法接受)醫生說他認為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攻擊自身器官,但他也不確定,畢竟目前人類Covid-19的了解還有限。」
新冠病毒不怕高溫,外送仍有風險
疫情嚴峻,不少台灣人依賴外送生活,而她說這其實也是有風險的,「根據研究,Covid-19是不怕高溫的,Covid-19能在攝氏75度的高溫中活3分鐘,65度環境能活5分鐘,60度環境能活20分鐘。食物在製作過程,並無法保證時時處在75度以上高溫。」
她並表示,有醫生懷疑,他的部分病人完全沒有出門卻還是確診,唯一可能的接觸途徑就是外賣,雖然目前研究指出點外賣的風險還是低的,但仍無法完全排除。因此建議若點外賣,最好所有食物都再次經過微波加溫殺菌。
最可怕的不是死亡率,而是後遺症
而這名網友也指出,其實新冠肺炎最令她恐懼的不是死亡率,而是各式各樣的後遺症。她說,目前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在各國約為1-3%左右。而根據她在美國看到的新聞,有些說五分之一的康復患者留下後遺症,有些說三分之一,也有報導說美國有840萬的痊癒患者需要長期醫療照護。
她表示,痊癒後可能留下的後遺症多元,或許是肺、心臟、神經系統、腎臟、肝等等器官不同程度的受損,她舉身邊人的例子,「 AJ的妹妹(25歲),目前就處在long haulers(指留下後遺症的患者)的狀態,她每天都很累,總是覺得睡不飽,走一小段路就會喘,已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她目前休學靜養」,而根據她查到的資料顯示,有慢性病史的患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等等,更容易在痊癒後留下後遺症。
至於如何落實防疫,她表示在美國一年,她堅持三餐自煮、不點外賣,買菜皆使用線上購物,所有外包裝都用酒精仔細擦拭,包裹一律放在車庫靜置。如果真的需要出門透氣,就選在人煙稀少的時間到附近的湖散步,隨時戴好口罩、消毒,散步完馬上換衣服洗澡。人際往來也全部轉為使用網路,與朋友在線上相約一起看電影。
最後,她警惕大家,防疫風險最大的不是出門,而是群聚。表示當初加州宣布居家庇護後,剛開始沒事,關一兩個月後大家就開始沒耐性、焦躁,有些人自以為身體好、沒在怕,開始往外跑,才讓疫情真正爆發。而自己身邊很多案例也都是「見家人」得到的,在這個非常時期不管是聚餐、串門子、打牌都很危險。而她也呼籲網路上對確診者的獵巫行為也沒有必要,獵巫行為只會讓潛在確診者不敢就醫,造成更多隱患。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