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勢所趨,你如果不往那邊(指減碳)去做,很可能到時候連生意都沒有。」他解釋,台灣企業若達不到品牌客戶的減碳要求,被踢出供應鏈,連帶會衝擊提供他們資金營運的金融業。而金融機構若能及早辨識出此類警訊,也能大幅降低呆帳等風險。
這便是開發金兌現減碳商機的第三步:輔導客戶低碳轉型。
扮減碳顧問,增加客戶黏度
張立荃指出,除了台積電等早已啟動零碳排計畫的大企業外,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將成為他們現階段的重點對象,也就是擔任客戶的減碳顧問,提供資金外的另一層價值,藉此與同業創造出差異化,進而提高客戶對自己的黏著度。
若客戶經溝通仍無法改善,他直言,將透過逐步降低投資比重、甚至將該企業移出投資組合,來完成減碳目標。
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執行長曹榮軒指出,以數據推算,要完成全台淨零目標,每年須付出1兆元的處理成本。這1兆元,就是金融業者可爭取的減碳商機。
「低碳轉型,沒錢萬萬不能。」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提醒,開發金看到減碳的重要性,而要將氣候、碳排內化到金融業務,需要原有人才建立新的技能,這是過去金融業缺乏的。
開發金衝得快,但一位金控副總私下告訴商周,縱然減碳是長期趨勢,實務上,台灣對此重視的企業仍相當有限。
面對同業遲疑,「這(台灣碳排數據)資料庫,我一定要公開出來,大家都在用,金融業合在一起,我才能確保產業有那壓力,去做改變。」張立荃說,「一定要大家共好才有辦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陳慶徽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