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無限怒吼著:「啊啊啊完了他沒回我信息,他一定覺得我很煩,哎,我不該發信息的,又招人討厭了。」
所以低自尊者為了避免這種等待被宣判的煎熬,為了避免想像中的失敗,所以連嘗試都不敢,他們形成了一種和別人很特別的相處模式,「如果你來找我,我一定回復你,但我絕不會主動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變成了「你來找我聊天我真的好開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為我害怕說的再多一些你就會發現我招人煩了,就會不喜歡我了。」
這些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會被人誤會他們是冷漠的、疏離的、不好親近的,但其實這種疏離是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時選擇的一種防禦。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坦白書》
為什麼我不敢主動聯繫他人?
1、缺乏穩定,安全的依戀
童年時期擁有及時、富有感情回應的依戀關係是個體自尊產生的基礎。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時滿足甚至是忽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受挫和創傷,「即使我表達了我的需要,也不會有回應,也不會有人滿足我。」
這種因缺乏穩定,安全依戀造成的創傷會在孩子成年後,不斷的投射到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不敢表達自己需要別人,甚至表現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聯繫他人」一樣。
「我表現得我不喜歡任何事物,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我想要的。」
2、負性核心信念讓低自尊一直延續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負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維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為模式使我們對於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個堅固的,穩定的,深深扎於內心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會一直退縮與迴避,對自己懷疑和責怪,「你肯定不想理這麼差的我」,「我這樣的人,給你發信息也是招你討厭,還是別了吧。」
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1、記錄自己的負面信念
負面的信念是分為很多層次的,也許最底層的核心信念一時無法被撼動,但我們可以從比較容易淺顯的外圍信念入手,把它們寫下來,並且試著客觀地審視。這些信念越具體越好,例如,「我認為我的朋友不喜歡我」,「我認為我發信息給時他絕對不會回復我」。
2、尋找支持性證據反駁它
低自尊者的記憶往往是偏負面的,他們只記得自己遭遇失敗,出糗,被批評的經歷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負面記憶,把負面想法變成問題:「朋友們真的不喜歡我嗎?」「他真的從來不回我訊息嗎?」然後試著尋找正向的記憶,去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會發現,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