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過去沒有沉寂,甚至也成為台灣文學書市裡的一景。上海作家金宇澄是唯一作品同時入圍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和非小說類的作家,兩部作品內容都和他的7年黑龍江知青歲月有關。有的知青故事則脫去悲情,被妝點神聖的色彩。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年輕時曾經插隊的山西延安梁家河村,就成了紅色教育的聖地,甚至還有導覽網站。
知青返城已經超過30年了。葉辛曾在電視節目上說,青年全部返城讓上海一時間變得很擁擠,滿街都是人,住房裡也擠,房間不夠就睡地板、閣樓。
1980年代大陸進入改革開放,經濟步入成長。1990年代中期,上海等大城市開始大規模拆舊建新。2000年後,農民工大量進城務工。截至2016年,中國已有2.8億名戶籍在農村、人卻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
城市究竟還能容納多少人?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官方都在執行拆除違建,一方面整治市容,一方面逼退外省市來的底層民眾,或透過戶籍相關制度嚴格控制城市人口規模。
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者卻認為,「城市乘載力是個偽命題」,即使是自然資源如水電的供應,都會因為技術不斷克服難題。
陸銘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中說,直接管制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無法保證這是最優規模,用行政手段來調整人口的「素質結構」也沒有科學依據,應當讓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扮演主導角色。源於「不要在城市吃閒飯」的強制遷移知青政策已經結束,面對如今更多「想留在城市吃一口飯」的人,如何讓城市居民生活得有品質、符合公義,仍是中國各級政府的一大考驗。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