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到中國打仗,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台灣人!揭安平十二軍夫墓背後歷史真相

2021-07-04 10:00

? 人氣

什麼是「軍夫」和「軍屬」?(圖/取自百度百科)

什麼是「軍夫」和「軍屬」?(圖/取自百度百科)

對於許多歷經過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而言,「被徵調到南洋當軍夫」是相當重要且無法忘懷的生命記憶。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戰爭期間,二十到四十歲不等的青壯年接續踏上生死未卜的征途,這些青年可能你是家族成員、街坊鄰居踏上征途的別離之苦,甚至,自己就是那個與親友訣別、未來生死未卜的「榮耀の帝國軍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什麼是「軍夫」和「軍屬」?

最初,在日本軍部的規範中,只有軍人和軍屬的差別。從階級來看,由上而下分別是軍人〈軍馬〉軍犬〈軍鴿〉軍屬〈軍夫〉。換句話說,「軍屬」是以非正規軍人的身分受僱於軍方,再細分為「文官」、「僱員」、「傭人」三種階級,專門處理軍中的大小勤務事宜。軍夫」則是完全被排除於正規的軍方體系之外,任務是運輸戰場的糧食、彈藥等戰備物資

若要用更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解釋「軍夫」和「軍屬」的相同之處,大概就是兩者的身分位階連日本帝國的軍馬、軍犬、軍鴿還不如,且不被認為是正規軍人。

不過,在薪水方面,軍夫和軍屬的俸餉卻算是相當優渥,軍夫的月薪約三十圓,軍屬的月薪則是三十到一百五十圓不等。當時的警察月薪僅有三十圓、海陸軍二等兵月薪僅有六圓,可以看得出來就連地位最低的軍夫待遇都比正規軍人來得高,這也提供了殖民政府「強徵」軍夫、軍屬觀點的另一種思考方向—確實有許多人是因為經濟因素而「自願」去當軍夫或軍屬的。

大抵而言,作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臺灣的軍夫和軍屬都是在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開打後大量被動員,以搬運糧食、砲彈等軍用物資為主要任務。

隨著日本帝國對外戰線擴張,臺灣總督府開始有系統地組織各種具備特殊技能的團體,例如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義勇團」、「農業指導挺身團」、「臺灣特設農業團」,技術為主的「臺灣特設勞務奉公團」、「臺灣特設勤勞團」、「臺灣特設建設團」等等。這類軍夫的服勤時限以一年為期,但若遇到傷、殘等狀況,部分軍夫、軍屬可以提早回家鄉養病。當然,也有因為交通被戰事封鎖,長時間留於國外的紀錄。

到了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的戰線也逐漸轉往南洋地區。由於軍需人數越來越多,現今深埋在許多臺灣人心中的「南洋軍夫」,大致就是在這段期間出去的。同時期派出的,還有同樣深植於臺灣人歷史記憶中的「高砂義勇軍」。最有名的案例,大概就是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在印尼叢林中被發現的史尼育唔。

不知戰爭早已結束,被遺忘的二戰日本兵

史尼育唔出生於臺東縣成功都歷部落,少年時就讀都歷公學校,由於擅長棒球運動,曾經代表臺東廳到臺北進行棒球比賽。一九四三年十月,史尼育唔被編入高砂義勇軍時,名字為「中村輝夫」,經過短期訓練,隨即被派往印尼作戰。由於作戰過程中與同行隊友散失,自一九四四年十一月開始,便獨自一人在印尼摩洛泰島生活。與世隔絕近三十年的史尼育唔並不知道二次大戰早在一九四五年結束,依然堅守崗位,直到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才被發現,並於一九七五年一月八日搭機回到臺灣,受到當時臺灣省主席謝東閔高規格接待,最終改為漢名「李光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