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HK電視台的2018年大河劇《西鄉殿》於1月7日晚間開播,未來每逢週日播一集、每集45分鐘、共47集,呈現明治維新功臣薩摩武士西鄉隆盛的一生。NHK選在今年播出西鄉的故事,應是由於今年正逢大政奉還150周年,大政奉還是締造現代日本的明治維新之重大事件,而西鄉名列「維新三傑」之一,是明治維新重要的領導者。
大河劇是NHK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連續劇的系列名稱,直到現在已有五十多部作品問世,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題材多是大家愛看的戰國時代或江戶幕府末期的故事,改編自歷史小說的也不在少數;《西鄉殿》的時代背景就是幕末,改編自林真理子之小說《西郷どん!》。大河劇有所考證,是較嚴謹的戲劇,能促使國民維持對本土歷史的興趣與認識,並藉以思考社會的現狀與未來。
台灣近年來也效仿日本製播多部大河劇,例如民視講述台灣首位女醫師丘雅信人生的《浪淘沙》與描繪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故事的《美麗人生》、客家台介紹台灣醫學發展及棒球運動貢獻者徐傍興博士的《大將徐傍興》、三立反映日治時期台灣藝術家群像的《紫色大稻埕》及公視以清治末期恆春半島羅發號事件及排灣族斯卡羅頭目卓杞篤為主題的《傀儡花》。
稍早,行政院於1月4日通過文化部擬具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將函請立法院審議。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該草案若在立院三讀通過後,由於我國目前已經有原民台、客家台,為落實文化平權,將以足夠的法制基礎來成立台語頻道,文化部已積極與公廣集團會商設立台語頻道的可行性。
期盼未來的台語公共頻道,亦能借鏡日本NHK以及台灣前述幾部大河劇的作法,製播台語大河劇,引導大眾關注台灣歷史上值得我們深思的人物生涯與重大事件。
例如,1958年八二三砲戰的台籍士官兵英烈故事,可以是首先探討的對象,八二三砲戰今年正逢60周年,許多參與者仍在世,不但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距今最近一次重大武裝衝突,亦是冷戰的一環而在世界史當中有其地位,當時金門駐軍逾九萬人,其中台灣充員兵即佔約四萬人,若作為台語大河劇題材,能促使我們透過這場戰事重新思考台語族群在戰後台灣史的處境,以及台灣在戰後世界史的位置。
又例如,讓「台灣人」概念得以發端的重要組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其百周年紀念也將到來,而林獻堂先生是當中的首要角色,作為台灣民間領袖的他,不但與日本、中國重要人士皆曾來往(如板垣退助、矢內原忠雄、梁啟超、嚴家淦),本身在1927年花費378天遊歷16國而寫成的17萬字《環球遊記》也是最早一份台灣人看世界的翔實紀錄,一生說台語的林獻堂,歷經清、日本、中華民國三個政權,晚年流寓日本,其生涯蘊含之豐富意義,探討霧峰林家興衰的電影《阿罩霧風雲》只能涵蓋局部,此未竟之功,值得一部台語大河劇來完成。
作者介紹|邱秉瑜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空間規劃碩士,台大國企系畢業,去過北京與里昂交換學生,也曾在倫敦、首爾與東京實習。歷任工程顧問公司分析師、台北市政府規劃師,目前致力從事台灣都市議題寫作,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轉型正義的基本功:「政治檔案內容分析」的重點)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