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賽事進行中,台灣社會也進入了四年一度的「體育熱潮」,除了關心中華隊自家選手的表現外,媒體和輿論更是把報導對象集中到了中國代表隊。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延燒到奧運賽場上,彷彿將中國選手的成敗,視為了台海戰事的前哨戰。
長期關注台灣輿情動態的人或許特別有感,相較於過去幾屆奧運,台灣輿論對於此次東京奧運的中國隊特別不友善,不只是網友發言,包括媒體用詞,也都充斥著壁壘情緒。如果是中國隊與他隊交手,台灣民眾多半傾向支持中國隊的對手,甚至為中國隊落敗而歡呼;如果是兩岸選手對決,「你死我活」的氛圍更是不在話下。而台灣媒體也「致力」於發掘各種關於中國選手的負面消息,將之放大為具有十足諷刺意味的話題。相對於此,中國輿論比起過往,越來越少人關注台灣選手的表現,香港隊選手奪下金牌反而佔據了更大的媒體版面,兩岸反倒像是平行世界般的存在。
事實上,在奧運賽場上,兩岸並非一直像是今天這般水火不容。有趣的是,7月23日晚間東京奧運舉行開幕式,中國網友卻有超過10萬人數同時在線、齊聚嗶哩嗶哩(bilibili)視頻網站,「回顧」13年前的北京奧運開幕式,而許多人的看點,集中到了台灣和中國香港兩支隊伍的出場「盛況」。據北京奧運開幕式進場舉牌員的回憶,台灣和香港選手出場時,現場歡聲雷動,「歡迎回家」的吶喊聲此起彼落,感動之情成為他們記憶最深刻的一幕。
不只於此,時間可以再往前追溯到2001年北京申奧,當時執政的是後來主張「一邊一國」的陳水扁,他曾經表示過「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也希望一部分比賽能在台灣舉行」;而時任國際奧委會(IOC)委員、代表台灣的吳經國,也表態過「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會莊嚴地把選票投給北京」。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宣布北京申奧成功後,媒體在台灣街頭訪問得到的答案很多是「樂觀其成」。
北京申奧成功2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不需要再透過一次奧運會來向世界宣示「中國崛起」,而兩岸政治關係則在惡化低谷之中面臨台海問題的攤牌時刻。對兩岸關係來說,這是危機四伏的時期;但對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來說,卻是藉著反中情緒塑造「台灣國族」的「最佳」時機。從而反映在台灣社會觀看東京奧運的反應,從中國選手的成與敗身上,尋找台灣能夠「抗中保台」的「蛛絲馬跡」;而政治人物更是樂於見縫插針,在「台日友好」、「聯日抗中」等幻象之中造話題、帶風向,更別說是以「流量」為王的媒體輿論了,勢必更加迎合「Taiwan No. 1」的閱聽者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