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已PK掉音樂家,什麼職業才能不被取代?她一席話精闢分析,「這類」工作才有活路

2018-01-15 15:17

? 人氣

不要說作曲,連食譜也可以是數位作品,IBM就做過這件事,用的都是人們喜愛的食材與味道,可是結果卻教人類望塵莫及,全部是新穎的組合,你這輩子沒見過的菜色變化,因為機器人的腦和人類的腦運用方式完全不同,勢必為人類創造全新的味蕾時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知道你現在的心情,一定很想問,寫得出來這樣的食譜,但是做得出來嗎?嗯,還在實驗中,不過已有機器人能夠從頭到尾烹煮出一些菜色,只是在面對我們認為最簡單的備料工作,反而困住了,沒法切菜精準,因為蔬菜水果「尚天然」,規格不一,讓他們搞不定。

可是這是遲早的事,不少餐廳都想辦法自動化,先從外場的自動點餐開始,接著是改變廚房作業的流程,像是麥當勞已經試驗成功,機器人不僅能夠獨力完成漢堡,也比人類快很多。

電腦跑資料,人類做決策?

就連攸關人類生命的建築設計,數位設計也可以派上用場,像是上海中心大廈總共128層樓,每年減少3萬4千公噸的碳足跡,建材成本省下5千8萬美元。它的半旋轉造型,是人類建築師想不出來、算不出來,也不敢做出來,而是電腦設計出來的,人類建築師能做的不過是按照它給的藍圖再做精修。

從這棟挑戰建築極限的摩天大樓的設計流程來看,你注意到了嗎?過去我們認為,電腦只是跑資料,或是幫人類做細工,而做判斷與決策的是人類。在《機器,平台,群眾》這本書,指稱這是上一代機器人的思維,未來將倒過來,由機器人做判斷與決策,因為它們比人類更理性,不會不自覺地犯一連串思考的邏輯謬誤。

也就是說,未來主導地球的「腦」,不是人類的腦,而是機器人的腦。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充滿挫折?手可以做的工作,機器人拿走了;連腦可以做的工作,機器人也一併端走,那麼我們還剩下什麼工作,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機器,平台,群眾》這本書給的答案是,「心」做的工作。也就是,和心理感受、與人社交有關的事情。

機器人是自主學習的機器,透過越來越多的體驗,餵進更多的資料,它會不斷進步,這是比人類強的地方。即使如此,機器人處理的還是1或0,問題是人類的社會更多的是「非1」或「非0」,對於機器人而言,是難以理解的模糊與混亂。它要能夠做到理解,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人際之間的感受,是機器人最難取代的部分

比如:我們看到老闆在千分之一秒極速飄過的眼神,馬上就能夠意會老闆要我們做的事,可是機器人沒法感受,也沒法意會。換句話說,它可以說一籮筐的笑話,或是眨眼賣萌,你就是沒辦法跟他談戀愛,因為他讀不了你的心,沒法理解你上一秒還笑著,怎麼下一秒就哭了呢?

所以,人類未來會將「理性」交給機器人,而把「感性」握在手裡。當你生病時,診斷出來病因的是機器人,但是我們仍然希望藉由醫生的嘴巴告訴我們這個結果,而且還要拍拍我們的手,感同身受地跟我們一起靜默一會兒,同時幫我們安慰親人好友,讓我們感受到他的溫度。

如果連「心」都不見了,不懂得與人社交、相互關懷,不要說是機器人,連狗或貓這些貼心溫暖的寵物都可以取代我們人類。

想要知道當機器人全面占領地球時,我們人類還剩下什麼?推荐你看這本書《機器,平台,群眾》,非常好看,將會打開你的視野,穿越時空,看到未來,最重要的是拯救你的生涯。

作者介紹│洪雪珍

專欄作家,職場理念:成功都是努力來的!目前任職 yes123 求職網擔任資深副總經理,商業周刊專欄作家,曾任職自由時報行銷經理、台北愛樂電台行銷總監、聯合報主編。目前已出版《不乖勝出》《工作愈換愈好,得有這些本事》《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洪雪珍粉絲專頁(原標題:當機器人全面占領地球時,我們人類還能做什麼工作?)
責任編輯/陳憶慈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洪雪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